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播出专题片《神奇的北部湾》,其中介绍了鲜美的湛江蛏子、沙虫、生蚝等。(央视节目视频截图)
湛江又又又上央视了!
“人们在与海洋相伴的漫长岁月里,创造了哪些与海共生的人文故事呢?”近日,央视科教频道(CCTV10)金牌栏目《地理·中国》播出专题片——《神奇的北部湾》第九集。其中,介绍了鲜美的湛江蛏子、沙虫、生蚝等,引起观众、网友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据悉,《地理·中国》为央视科普类电视栏目。其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该栏目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伴随着雷州半岛的旖旎风光镜头,央视主持人在专题片《神奇的北部湾》第九集节目中娓娓道来:北部湾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海上森林孕育了万千生命。雷州半岛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合称我国三大半岛。雷州半岛地处广东省南部、北部湾东面,它犹如一条巨龙冲向南海,气势磅礴。雷州半岛背靠厚重的大陆,面朝蔚蓝的大海,它地处热带季风气候的北缘,这里蓝天碧海,滩涂众多,适宜动植物、微生物的繁育和生长,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在三面临海的雷州半岛上生活,雷州人在与海洋相伴的漫长岁月中,他们是如何利用潮汐来获取食物?又是运用了哪些生活智慧,与大海共生的呢?
考察组在北部湾东面的雷州半岛上探寻。由于潮汐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露出水面。每当海潮退去,很多海鲜就会被搁置在泥滩之上,这里便成为了很多水鸟的觅食场地。居住在海边的人们也发现了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期,他们便会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货,行动较为迟缓的贝类海鲜成为了首选。
跟随当地向导,考察组来到了位于徐闻县东北部的和安镇,这里广阔的泥质海滩是贝类海鲜最佳的生活场所。贝类是滩涂盛产的美食,也是最易获取的,附近的海滩是当地人的“自助餐厅”。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美味都能够随意获取。想要获得更丰富的食物,工具必不可少。渔具是人与海洋的关系纽带,正如农具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样,海滨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也发明了充满智慧的渔具。
当地渔民分享道:“不止工具,有的时候想要轻松地获取食物,还需要一些灵活的技巧。”其中,滩涂上的孔洞就是美食留下来的线索,有经验的渔民往往用眼睛一扫,就能分辨出孔洞下藏着什么美味。高浓度盐水进洞后,蛏子等贝类会受不了渗透压的急剧变化而爬出来。海边居民很快发现这一规律,可以轻松地捕获它们,“因为蛏子在软泥滩上挖穴生活,其潜伏的深度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温暖,潜伏较浅;冬季寒冷,潜伏较深。”
大海,赋予了雷州半岛人另一种难得的美味。其中,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是渔家女陈柳最为繁忙的季节,家门口大片的滩涂是她的开垦地,一个背篓、一把锄头就是她全部的工具。陈柳的搜寻方式也是找寻孔洞。只见她挥舞着锄头,很快在沙地上挖掘出一个几十厘米深的大坑,并眼疾手快地从沙坑中抓出了一条硕大的虫子,这就是她要寻找的美味沙虫。当地人介绍,因沙虫平时以吞食沙粒为生,而得此名。实际上,它们是通过吞吐沙粒摄取附着在海沙上的微生物,来获取营养。沙虫是生活在沿海滩涂一带沙泥底质海域中的一种环节动物,涨潮时钻出,退潮时则潜伏在沙泥洞中。沙虫对海水和滩涂的清洁程度要求很高,一旦环境受到污染就难以存活,因此它们有着环境标志生物之称。三面环海的雷州半岛,拥有面积广阔的沿岸滩涂,非常适合沙虫的生长。沙虫更是雷州半岛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沙虫身体结构简单,只要处理干净其肠内的沙粒,整条虫都可以食用。处理完毕的沙虫可以生食煲汤炒炸,也可以晾晒成沙虫干食用。而陈柳本人,最爱吃的是蒜炒沙虫。沙虫富含多种氨基酸,它释放的鲜味与蒜蓉的碰撞,能够产生别具一格的味蕾享受,经过料理后的杀虫口感脆嫩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感觉非常好吃。
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播出专题片《神奇的北部湾》,其中介绍了鲜美的湛江蛏子、沙虫、生蚝等。(央视节目视频截图)
在国内这么多蚝区里,湛江生蚝凭借肉质鲜嫩肥美而声名远扬,这与它们生长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打壳取蚌的天然采集方式,到插竹竿、吊浮排的种蚌养殖方法,当地人从大海中汲取营养,整个通明海在一呼一吸之间,续写着湛江蚝的传奇。
“当地人从大海中汲取营养,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央视精彩点评道,“在北部湾东部的雷州半岛上,渔民们耕海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北部湾的海岸带就像一方巨大的蓝田,人们凭借常年生活经验的总结在这里耕海种植,利用海洋滩涂打造起新的粮仓。在这座三面环海的雷州半岛,人类与海洋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