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三岛,“红树林—贻贝—青蟹”养殖生态系统正在形成。这种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既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还能让养殖户守着红树林有饭吃。(4月19日《湛江日报》)
红树林的破坏,始于人类对海洋滩涂的开垦;红树林的修复,则源于围塘养殖、采薪等人类活动的退潮。如何调节红树林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变“此消彼长”为“协同共生”,成为“红树林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养殖也是一种保护。”
4月19日湛江日报题为《探索“蟹林共生”新模式》报道中,南三青蟹生态养殖品牌基地(伟健家庭农场)负责人的一番话,隐隐中透露出“解题密码”。
在南三岛邓屋村的海边,养殖户沿着河沟和红树林周边“种植”贻贝种苗,“红树林里养贻贝(青口)→捞起贻贝喂青蟹→青蟹拉撒排入海→滋养红树益贻贝”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独特的“绿色保护圈”,找到了变“此消彼长”为“协同共生”的平衡点。
“红树林—贻贝—青蟹”养殖模式,是湛江近年探索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的一个缩影。
红树林种养耦合,即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形成红树林、水域(潮沟)、裸滩交错的种养耦合布局。这一布局遵循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依据物种共生互补原理,结合利益相关者需求、环境容纳能力、冲突解决机制、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治理等因素。
回到“红树林—贻贝—青蟹”养殖模式的例子,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
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净化水质,降低养殖塘里水产品的病害发病率,养出来的水产品质量更好。而且红树林大量的枯枝落叶,即凋落物,沉积到土壤里被微生物分解后能为鱼虾提供饵料。另外,过去投放冰冻贻贝或鱼虾作为饵料,不仅养殖成本高,还会污染水质,如今给蟹池投放活贻贝,来自近海的红树林和河沟,是“天然饵料”。于是,“一箭N雕”解决了过去鱼塘、虾塘混养蟹苗出现的“因为没有循环水,青蟹容易感染细菌,脱壳时又被鱼虾攻击,长大了还会自相残杀,甚至打洞跑了”等问题。
而得了好处的青蟹,也在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反哺”红树林——涨潮时,海水经过红树林过滤,进入蟹池作为养殖水;一周后,蟹池排水流进贻贝养殖段,其中的青蟹排泄物、饵料残渣,不仅可以作为贻贝的营养物质,还能滋养红树林。
在养殖中保护,在保护中养殖,于是南三岛才有了“蟹林共生”的美好生态画卷。
生态保护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的深层意义,在于让更多民众认识到“科学养殖也是一种保护”“保护的同时也可以赚钱”。相关各方要多组织专家进村庄,向村民宣传推广红树林种养耦合的意义,介绍红树林的价值,并从长远视角出发讲解红树林能带来的稳定可持续的收益,最终赢得村民支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之间的关系,让“每个人都是红树林的保护者、受益者”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调动更多人参与探索红树林种养耦合,最终“点绿成金”。
在“红树林—贻贝—青蟹”养殖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养殖户与科研院校合作探索青蟹棚舍高效养殖技术,开展青蟹、贻贝种苗培育,推广天然饵料应用技术以及人工培育红树林技术……我们也可以看到,种养耦合带来了“接二连三”“点绿成金”的新希望:南三青蟹生态养殖品牌基地致力打造集生态养殖、田园商务、农业休闲和自然教育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一条养殖、观光、捕捞、交易、加工、品尝的“舌尖产业链”展露雏形……
种养耦合让红树林成了“聚宝盆”,期待更多“点绿成金”的神奇,能从这个“生态盲盒”中拆出。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