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醒狮鼓进课堂”是有益尝试

2024-05-08 10:21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林无涯

5月7日,话题“广东学生特有的音乐课”登上了本地热搜,说的是广东一学校把醒狮鼓搬进课堂,学生们精神抖擞学习。网友呼吁“建议全国推广”。

醒狮队伍出巡时,往往未见醒狮,先闻锣鼓。醒狮的乐器有三种:鼓、锣、镲。鼓是主要乐器,加上锣、镲,形成锣鼓喧天、喜庆迎门之势。舞狮时,击鼓手也是醒狮的指挥和灵魂,击鼓手通过各种鼓点指挥醒狮起舞,舞狮人则随着不同的鼓点,把狮子舞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将醒狮鼓搬进课堂,未尝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一次有益尝试。

解锁非遗文化,有很多种打开方式。当非遗走近青少年,青少年也会走近非遗文化;当非遗展现出独特魅力,青少年也会受到非遗奇妙之处的吸引,并在潜移默化中,对丰富而灿烂的非遗文化心生敬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存自豪。而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主阵地,非遗进校园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是对文化自信的增强,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实践证明,非遗进校园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认识非遗的平台,可以唤醒他们内心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正因如此,近年湛江不少学校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取得了不俗成果。比如湛江日报就曾报道过湛江特殊教育学校的醒狮课程,“站在练习场地,锣鼓齐鸣,仿如平地起惊雷,频频鼓点直达心灵,精气神在震撼中共鸣。如果不是两位老师介绍,根本看不出舞狮的学生竟听不见敲锣打鼓,而配乐的学生看不清醒狮起舞”。正如报道标题所说,“醒狮唤自信,击鼓振精神”——传承非遗文化,是能够提振学生精气神的。湛江日报也曾介绍过经开区二幼结合东海岛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开发了人龙舞文化课堂。把人龙舞这一本土特色浓郁的非遗项目,融入数学活动《比较长短》、语言活动《人龙舞传说》等课程之中,“幼儿园一日活动”方案里处处可见人龙舞元素。

但更常见的情况是,目前大多非遗进校园活动还是停留在“展示”这个“表层”。即主要是将一些非遗保护项目以展演和展示的方式介绍到各学校的师生中去,更多属于宣传的手段,没有很好地与课堂和教材结合起来,文化传承很难由知识普及“进阶”到技能培训乃至学术传播等更为深广的领域。“醒狮鼓进课堂”与一般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最大区别,就是把非遗项目与素质教育、日常课堂结合了起来,这首先是一堂“音乐课”。更值得探索的是,非遗教育应该与语文、物理、地理、历史等课程内教学内容融合,不能简单地将非遗项目视作可有可无的劳动课、手工课、舞蹈课。

我们固然会从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一批湛江非遗的“忠粉”,为未来的非遗传承人提供启蒙教育,但非遗传承教育绝不是简单地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匠人,更主要的应该是尊重教育规律,把非遗与课堂、与育人真正“融”起来。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爱在湛江!百对新人“520”浪漫游
  • “周六不打烊” 服务暖民心
  • 市三十二小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
  • 5月13日-17日,新设严管路开出709张罚单!
  • 我市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 非遗项目式学习成果亮相“5·18国际博物馆日”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