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俯瞰的麻章区那柳村。
初夏,行驶在那柳村环村道路,两旁富贵榕郁郁苍苍,村内房屋错落有致,多彩壁画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不远处,岭间古樟林枝繁叶茂,田地间富贵竹“节节高升”,百香果、火龙果、荔枝、石榴……各类果树生长正盛,村民们或忙于田间地头,或围坐古树下乘凉,处处洋溢着田园乡村的活力与和谐。
那柳村的古樟树林。
位于麻章区湖光镇的那柳村三面靠岭、南临海河,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当地有名的鱼米之村,留存着文笔塔、碉楼、韦氏宗祠等古迹。
彩绘下的村中一角。
近年来,该村积极投入湖光镇“湖光乡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造等工作为抓手,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产景村”融合、“农文旅”联动发展之路,打造美丽宜居、共富宜业的“未来乡村”示范样板。先后被评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市美丽宜居示范村,2023年被列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近日入选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
文笔塔。
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体系
保存完好的文笔塔、古炮楼,现仍可供村民使用的南边巷、中巷、后巷古井,镌刻有丰富村史故事的文化长廊,在那柳村,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古树成林,良田千亩,海河环绕,红树林绵延至天际,还有丰厚的人文历史,这些都是我村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正努力将这些资源进行良好的开发和利用,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为村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党支部副书记韦小军介绍,那柳村历史悠久,建村近900年,至今留存不少历史遗址,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
村内文笔塔、古炮楼、韦氏宗祠、庙宇、蚝壳墓等村庄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修复,“天下第一富”韦士英的故事、牛栏墓传说、韦氏姑婆传说、鞋头田传说、石马风水山传说等村庄文化故事也正在进行收集撰写和有形塑造,充分彰显传统村落深厚文化底蕴。
目前村内建成了科普公园、民俗文化广场、文笔塔小广场、忠信园、各类四小园生态小板块以及乡情乡韵微景观打卡点,旅游吸引物体系逐渐成熟。据统计,在2023年国庆节期间吸引游客近三万人次前来参观游览。
那柳村的“貳拾叁都”旅游观光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
该村通过高度盘活土地和海域资源,修建环村振兴大道等筑巢引凤,吸引乡贤“反哺”。日前,记者在村内看到,该村三产融合项目——“贰拾叁都”旅游观光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该项目由村乡贤投资2亿元建设,总占地面积3000亩,以将现代农业、研学拓展、休闲旅游为三大支柱,以富贵竹种植、加工、展示基地以及果蔬采摘、生态养殖、研学拓展、假日海岛、森林乐园、红树林海域观光等为核心项目,打造城市近郊农学食宿娱游购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致力打造成为一二三融合发展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当前项目已完成人工小岛和附属联通栈道已建设完毕并配以绿化提升;已建成养鸡场、黑山羊养殖场、鱼虾养殖场、白鸽场等;种植香水柠檬、龙眼、菠萝蜜、荔枝、百香果等优质水果千余亩等。预计将于2025年投入运营。
那柳村有丰富的红树林资源。
发展特色农业
走进那柳村富贵竹种植基地,一片“绿意”扑面而来。基地内农户正拿着铁丝将一根根富贵竹进行编织,不一会儿,一盆优美的富贵竹盆景初现雏形。
近年来,那柳村因地制宜,流转土地,鼓励返乡青年成立农民合作社,积极承接麻章镇富贵竹产业种植环节。目前,村内近40户农户种植富贵竹,通过与加工厂进行合作的方式,采取订单农业模式进行销售。全村富贵竹种植面积达700多亩,平均亩产值3万多元。
肉鸽养殖基地。
在韦氏富硒鸽研发基地里,自动喂鸽机正在高效运作,数万只白鸽在鸽舍中相互争食。近年来,那柳村积极打造白鸽养殖“一村一品”项目,在“贰拾叁都”旅游观光建设项目的带动下,该项目肉鸽产量常年保持10000对左右,平均每天出栏500对,形成“规模化养殖+直供收购方”体系,与本村所种植的火龙果、百香果等热带水果直接供货星级酒店和定点市场。
为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那柳村与广东海洋大学签署《“一学院一乡村”党建共建合作协议》,同步成立那柳村“百千万工程”服务站,通过定期邀请校内相关专家学者,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和示范带建设,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为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授课培训、开展咨询服务。同时,作为农业专家提供新品种试验基地,共同培育出高品质、高产量、高价值农产品,用高校智力资源赋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今年村委会成功流转了400亩田地,统一规划发展六色田园等特色农业科研项目。”韦小军表示,依托土地流转,目前全村300多户土地得到充分盘活利用,带动了100多人次闲散劳动力就地就业,村集体经济实际年收入达约6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约21000元。
村民在百香果种植园劳作。
塑造精美精致宜居新景
蕉树下的小卖部、稻田里呼之欲出的老黄牛、蓝色海岸旁富有“那柳”特色的白鸽、富贵竹、百香果……在那柳村,各色鲜艳的墙绘画与村庄建设相交融,彰显生机与活力。
该村坚持规划引领,促进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科学规划布局村庄建设,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做到不挖山不填湖,不破坏水系、不砍一棵树。村庄内外保护完好古樟树约200棵,其中100年以上的挂牌的古树有13棵,全村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70%。
村民在树下拉家常。
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那柳村率先完善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涵盖地下排污管网、 村道硬底化、美化绿化、四小园、外立面提升等建设,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目前,全村实现无害化户厕覆盖100%,建有4座无害化公厕, 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完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长效管护机制健全,村内配有4名保洁员,每日保洁员入户收集垃圾分类到集中点定时清运。
村内建成卫生站、文化楼、灯光球场、村史长廊、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休闲空间设施,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应急救援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实现文化休闲空间人人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