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胸怀“国之大者”,心系人民,在不同的领域勇闯科技“无人区”,创造了无数“第一”;他们十年磨一剑,淡泊名利,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默默啃“硬骨头”、甘坐“冷板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在这个以科技工作者为主角的节日里,让我们看看湛江各行各业这些值得我们追逐的“偶像”、值得被仰望的“明星”,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湛江推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和力量。
今天,一起向我们身边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高兴健多次牵头国家重大项目工程钢材研发。记者刘冀城 通讯员黄子轩 摄
湛江高品质钢铁的“技术担当”
挑灯夜战消化新产品制造要点、精准制定工艺方案、深入生产现场跟踪带钢生产情况……身为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的“技术担当”,制造管理部薄板质量管理室主任高兴健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匠心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2015年,在海外留学的“80后”博士高兴健听到湛江要建千万吨级钢铁基地的消息后,在“钢铁报国”初心的召唤下,赶在一号高炉点火前来到湛江,成为湛江钢铁首批引进的博士。
“钢铁是中国的工业粮食,我想做一名出色的产品工程师,成为钢铁业的‘袁隆平’,看着自己研发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我认为这是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高兴健眼神中透露出坚定。
深耕钢铁薄板产品领域近十年,高兴健多次牵头国家重大项目工程钢材研发,先后参与热轧先进高强钢、热轧先进耐磨钢、酸洗高性能高强度钢、低成本冷轧超高强钢等战略产品的开发与拓展,以及热轧酸洗产品千万元级合金降本等关键性工作。
其中令高兴健印象最为深刻的是X80M级别管线钢的攻坚。在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宏观政策支持下,国家重大管道工程项目“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提出了钢级最高(X80M)、口径最大(Φ1422×21.4mm)、输送压力最高(12MPa)等要求,其技术指标超过了当时国际已有的X80M管线工程。
“这个管线钢铸造难度很大,对方提出的要求是超过国际标准的。一开始我们总是被问题打败,甚至经历钢捆带崩断散卷等危险时刻。但是我们紧咬一股劲,在问题里挠头、在设计上烧脑、在现场中摸爬,坚持不懈攻了300多天终于啃下这块硬骨头。”高兴健说。
成功开发出满足“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用21.4mm×1550mm规格的X80热轧卷板,填补了广东省对国家重大管道工程项目供货的空白,湛江钢铁也成为华南地区唯一供应商,并凭此斩获第二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
崔理立在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重疾潜伏期的“侦察兵”
实验室、饭堂、家三点一线是广东医科大学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崔理立的日常轨迹;显微镜、切片机、离心机、EP管等实验器材是他手中的利器;实验台、动物房里的点滴进展见证着辛勤汗水;不断重复的数据处理与组会讨论则是成果突破的来源。
近年来,崔理立团队致力于攻克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不仅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新机制,还发现了新的治疗靶点,提出了创新的双靶点治疗及鼻腔给药等防治策略。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正致力于研发早期防治的方法,期望在疾病发生前或早期就能精准识别出高风险人群,通过早期系统性的非药物治疗干预,大幅延缓甚至阻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从而有效降低发病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崔理立说。
5月26日,广东医科大学海洋与热带医学学院揭牌成立,崔理立任院长。未来他将在海洋与热带医学这个全新领域继续开拓创新。
曾妍团队的研发成果在多家医院转化应用。记者刘冀城 通讯员林颖 摄
“作为一名医学科技工作者,我们应潜心钻研、自主创新,为保障人民健康贡献力量。”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精准医学检验实验室负责人曾妍同样每天埋头实验室里,与显微镜、试剂为伴。她与团队早期研制出口腔鳞癌早诊试剂盒,并在多家医院进行了转化应用,荣获第22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
口腔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我国两广地区,发病人数最多。曾妍介绍,早期的口腔癌非常难以发现,即便有症状表现了,也会“伪装”成其他疾病,例如反复发作难以愈合的口腔溃疡、红色鳞状斑块等。由于人们对口腔癌的认知不足,往往容易忽视一些早期症状,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我们团队自己制备检测原料,建立了一种高效的唾液样本中肿瘤标志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快速筛查口腔癌前疾病,可在口腔科门诊广泛使用。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让易感人群在早期就可以发现口腔癌症或癌前病变,从而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提高病情改善的机会,方便群众就医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曾妍说。
丁新原在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做现场调查。 受访者供图
“点绿成金”的探路者
穿上水裤、水鞋,一脚深一脚浅地蹚进红树林湿地,收集凋落物、采集水位和盐度等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麻章区金牛岛红树林片区都会迎来丁新原和他的同事们。
2021年,从事植被资源学、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丁新原博士毕业后,从北方来到湛江,入职湛江湾实验室。“湛江全力打造红树林之城,开展红树林保护和修复这项任务与我的专业非常契合。”丁新原说。
2022年4月,湛江湾实验室成立粤西首家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展红树林种养耦合新模式构建及其提质增效综合技术研究,而麻章区金牛岛片区则是其研发团队选定长期定位观测基地。团队研究人员需要到现场调查和监测植被生长、土壤沉积物、水环境指标、水产品生产情况、气象数据等内容。作为团队负责人,丁新原几乎将所有时间投入科研一线,凡事亲力亲为,生怕做错一个步骤、弄错一项实验数据。
“我们想探索一种既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又能实现水产健康绿色养殖的模式。让养殖塘里既可种红树,又可养水产品,同时兼顾老百姓的可持续生计和国家的红树林造林任务。目前,我们的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进展,成效显著。”丁新原说。
技术攻关的过程要依靠一次次野外定位观测、一项项数据的积累,十分枯燥。有时即便“全副武装”也会弄得满身泥泞。要是负重几十斤的土壤沉积物样品在泥沼里前行,几十米的距离都可能要走上两个小时才能出来。但这对于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吕梁山野外待了数年做定位观测的丁新原来说,并不算什么。
“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工作者,我热爱自然,愿意以一颗赤子之心,尽最大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负国家和社会的培养。”丁新原说。
一名科研工作者在麻章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做现场调查。
让科技工作者成为最美风景线
人才是一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科技工作者更是践行制造业当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围绕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部署要求,湛江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拘一格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打造北部湾人才高地实施意见、加快人才强市建设若干措施、高层次人才卡服务实施办法……一系列人才利好政策出台;用心用情打造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省级工程中心等一批人才创新服务平台载体,为各行各业人才提供了优质环境和广阔平台;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有力保障了各项人才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吸引了一批批高层次人才来湛创新创业。
“湛江市出台了各项人才政策,湛江湾实验室爱才惜才,给予人才的待遇非常优渥,让我们可以安心开展研究,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来湛江三年的丁新原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刚刚结婚的他把家安在了湛江,户口也迁到了湛江。这里对他来说,不仅是寻梦之地,更有家的温暖。
湛江拥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提供了优越的研究平台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这是吸引像曾妍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来到湛江安居乐业的原因。“市政府和人社部门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市总工会、市科协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创新发展机会。”曾妍说。
截至目前,湛江市累计创建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广东省博士工作站44家;人才队伍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化实施海洋产业“揭榜挂帅”等人才团队引育项目,新增专业技术人才约17200人,全市博士后人才超2000人;已建成各级人才驿站144个,打造了覆盖市县镇三级人才驿站体系,初步形成了人才引领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当前,湛江正聚焦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蓝色海洋经济“四绿一蓝”支柱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湛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沿海经济带上正加快崛起一座与世界接轨的创新之城,正是需要一大批坚定理想信念、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的科技工作者为之奋斗。湛江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张开双臂。让我们期待,科技工作者成为湛江最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