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CCTV17农业农村频道《共富经》栏目特别节目《农业玩出新花样,滩涂上挖出新财富》在中央广播电视台农村农业频道首播。
《共富经》栏目组走进雷州市乌石镇,聚焦了乌石的龙胆石斑,用25分钟的镜头,与全国观众一起去探寻雷州海边滩涂上高密度养鱼的致富密码。
节目组首先走进了龙胆石斑的养殖基地。龙胆石斑鱼有美容护肤之鱼的美称,主要产于东南亚、澳大利亚海域,在我国南海(南沙群岛)亦曾发现,但数量稀少。
2016年,陈青运从亲戚口中了解到石斑鱼的受精卵价格极高,但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陈运青在咨询一些专业院所后,决定跟朋友苏保三合伙,在海边的滩涂地建厂育苗。但是,陈运青显然低估了石斑鱼育苗的难度,整整三年,陈运青和苏保三都没有育出多少苗来。
三年,陈运青已经投入了1000多万元,却还没有摸清育苗的门道。他经常向广东和海南等地的水产研究机构请教,得知石斑鱼的雌雄不好控制。还得采用多观察的办法,分辨雌雄,关键就是看鱼肚子。开始这个方法让陈青运的付出有了回报,但没多久迎来了一场重大打击。
2020年8月,由陈青运辛辛苦苦养起来的那批龙胆珍珠斑眼看就可以销售了,但由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的原因,导致鱼塘大密度缺氧,上万斤鱼一夜之间全部缺氧死亡。
2020年9月,陈青运总结先前经验教训进行改进,并调整经营方针。随后海南省像陈运青这样育苗的人多了,石斑鱼苗的价格也降了下来。
在距离海南乐东350公里外的雷州市乌石镇的陈海斌也瞄上了珍珠龙胆的养殖市场。
陈海斌原是养虾的,后来听海南的朋友介绍了珍珠龙胆后,了解到珍珠龙胆一般销往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而雷州市的地理位置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市场更近,养殖珍珠龙胆更有优势。
陈海斌的养殖方法与陈青运的有所不同,陈海斌选择用海边遍地石头的滩涂地来养殖珍珠龙胆石斑,虽然滩涂石头多,可陈海斌却一点儿都不担心。反而声称要在滩涂上玩出新花样来。陈海斌把滩涂挖成边长约40米,深度约3.5米的池塘。
之所以选择遍地是石头的滩涂养鱼是因为石斑,就顾名思义,它有“石”字在里面,他就觉得有石头的塘里面养那个石斑鱼还是更适合它。而野生的石斑鱼喜欢生活在礁石附近,所以陈海斌才选择了有石头的池塘。
可满是石头的池塘,其实却暗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这一巨大隐患给陈海斌带来了第一次经济损失。调查后发现池塘底部的石头上。平时鱼吃剩的饲料和排泄物就藏在石头缝里排不出去。久而久之,成了池塘底部有毒的污垢,而珍珠石斑是一种对水质要求很高的鱼种,容易因为水质变坏而死亡。经过琢磨,陈海斌对底部都是石头的池塘进行改造,给底部铺上了一层膜,以方便排污。
但在2018年,陈海斌遭遇了第二次经济损失。即便经常换水,如果养的时间久了,还是会影响到水质,导致鱼缺氧而死。此时陈海斌还有十几塘珍珠龙胆,至少价值500万元。让陈海斌担忧的是,那十几塘鱼也开始出现了不好的征兆。不好的征兆表现为不吃料或者少吃料,或者稍微有点死鱼。那段时间,陈海斌经常在池塘边溜达。他发现养殖场里空出来的池塘经过太阳暴晒后,底部的青苔都被晒死了。
受此启发,陈海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给鱼搬家,把鱼从原来的池塘搬到经过太阳晒过一段时间之后的池塘。在搬家之前,他先给新池塘注水。然后找人拉网,把鱼集中到一起,再一筐一筐地把鱼倒到注满水的新池塘里。整个过程速度要快,一气呵成。经过观察,搬家取得了成功。从那以后,每隔一两个月,陈海斌都要折腾一次,给鱼搬家。
在陈海斌的养殖场里,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每四五个池塘中总有一个是空的,这个池塘就是留着给鱼搬家用的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和消毒,再加上频繁换水,水质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原来陈海斌一亩水面只养4000斤珍珠龙胆。在实施了这些新做法以后,他把养殖密度提高到了亩产8000斤,是原来的两倍。
在8个月的养殖周期中,每亩水面至少能养出8000斤。按一斤35元的塘头价计算,销售额28万元,陈海斌一年可以卖出1000多万元。
看到陈海斌养殖珍珠龙胆效益不错,雷州市有三十几位农户,也学着他改造滩涂地,养珍珠龙胆,养殖面积近万亩。在国内石斑鱼育苗企业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下,依靠不断创新的理念和花样迭出的做法,石斑鱼产量越来越大,从2009年的4万吨上升到目前的18万吨。养殖规模提高了,养殖效益也上去了,不仅让养殖户挣到了钱,也让石斑鱼这种美味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