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树们

2024-09-27 15:17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吴继红

等红灯的间隙,在城市的车水马龙里,我看到了一棵在花农的三轮车里缓缓移动的树。这树让我想起了乡下的树们。

没有树的村不叫村,没有树的家不叫家。在乡下,人们喜欢树,房前屋后,犄角旮旯,都是树们的身影。

池塘边种一圈柳树,大路边是两排杨树,院子里一棵杏树、石榴树、无花果树或者枣树;路边、沟头、闲下来的院子、场院边,桑葚树、槐树、柿子树的影子随处可见。柳树、桑树、楝树、构树,这些杂树就更多了。在乡下,树们面目朴素得如同家里散养的阿猫阿狗。

树们在哪里栽是有讲究的,乡下有句老话,叫做“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中庭不栽鬼拍手”。“鬼拍手”说的就是杨树,叶子肥厚,树荫极为密实,说是不透风也不为过。有风的夜晚,杨树叶子被吹得啪啪作响,就如同有人在高处拍手。倘若有月,庭中或许会有几分“藻荇交错”的诗意;若是月黑风高,四处空旷无人,便不免阴森恐怖了。

以前,人们认为柿子树的“柿”和“事”谐音,不喜欢把它们栽在院子里。但画家们却取其果实入画,寥寥几笔形神兼备,寓意“事事如意”。至于桑树和梓树,很早的农耕时代,人们就把它们栽种在住宅周围——植桑为了养蚕、植梓为了点灯,梓树种子外面白色的就是蜡烛的蜡。后来,人们逐渐用物代处所,把故乡叫做了“桑梓”。

树们就像乡下人的老朋友,从枝到叶、从花到果,无不慷慨以对。春天的槐花、香椿叶、花椒、枸杞嫩芽,鲜嫩可口;夏天的桃子、杏子饱满多汁;秋天的苹果、梨、柿子,香甜甘脆;冬天,皂荚树上挂着的皂荚可以洗头洗衣服,手皴裂了,楝树籽可以当护手霜用……更不要说樱桃、桑葚、核桃这些孩子们最喜爱的树们了。

树们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还担当着人们的心灵慰藉。“乞巧挂红于树”象征着少年羞涩的爱情,石榴寓意着多子多福;柳谐音“留”,寄托着依依送别盼以再见的不舍;归有光的“庭有批把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更是传为千古佳话。

树们是乡村的眼,更是城市的魂。离开了乡下和树的人们就像失了魂魄的孩子,他们想尽办法在城市的阳台、客厅,抑或是楼下的空地上辟出有限的空间“植树造林”——一个朋友居住在六楼,找人给楼顶天台加装了玻璃顶棚,然后一桶一桶从楼下提来泥土,再一点点四处搜集绿植,硬是把一个光秃秃的屋顶弄成了争奇斗艳的空中花园;我家有一棵一人多高的丁香树,枝叶葳蕤,花开时更是满树雪白,清香怡人。每晚只要得闲,我都会在树下品茶读书,一颗心也便宛若在林间荫下,好不逍遥自在。

树们让我们在夜晚里安心休憩,白天再一次精神抖擞,整装待发。正因如此,各种名贵又寓意美好的树们纷纷离开家乡和花圃,从遥远的故土迁徙到钢筋水泥的城市,躺在花农们的三轮车上,枝叶摇曳着辗转于大街小巷、逼仄的人家阳台。都说“树挪死,人挪活”,这千年以前的论断,如今已不再准确,树们历经百转千回,穿越时空沧桑,依然苍翠且生机勃勃。

有家的地方多种树,有树的地方才是家。树干上那一个个斑驳的年轮,犹如一双双不寐的黑色眼睛。那是树们在日夜守护着村庄和河流、动物和植物、人家和麦场。

编辑:王闻闻
值班主任:黄梦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专题】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湛江:现代化的海滨城市
  • “并行港”物流模式首票试点业务在湛江成功落地
  • 我市新就业群体系列关爱活动启动
  • 赤坎举办师德师风主题演讲比赛
  • “外眼看湛 相约点赞”外籍友人探访“鲜美湛江”交流活动落幕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