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修史明志 继往开来

——读霍自强编著的霞山区《新村志》

2024-09-29 11:21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陈 通

国有国史,族有族谱,村有村志。

《左传》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是武备,国防建设;祀则是祭祀祖先,这里面也包含着编谱修志的内容。据我所知,宋之前,朝廷是不允许民间修谱志的。现在许多地方的族谱只追溯到南宋,所以我更加倾向于南宋才放开民间修谱的说法。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力图弄清楚一个事情: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干什么事?这是人类的终极追问。人是从猿人进化而来的吗?现在科学界的回答是未必。人类也可能是从遥远的宇宙深处某个星系移民而来的,或者在地球上的文明已经毁灭了N次。

那么,霞山区新兴街道新村村委会的林氏开基祖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在林氏族谱里清清楚楚地写着,不存在争议。新村开基始祖叫林佳公,明嘉靖庚寅九年出生于高州府吴川县吴阳镇霞街,是霞街第13世孙,与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祖上同宗同族,所以,新村的林氏血脉里,带有状元的一丝文化基因。在新村后来的发展历程中,印证了这样的逻辑判断。明嘉靖庚戌二十九年,林佳公孤身一人离开霞街,来到雷州府遂溪县海头一带谋生,成为新村的开基始祖。

回溯往昔峥嵘岁月,探寻并纪录祖先的艰辛与荣耀,这是后人的一个使命。去年底,受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委托,由霍自强编著的33万字的《新村志》,数易其稿,精雕细琢,终于大功告成,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这是新村发展史的一件大事,亦是霞山区文化史的一件大事,放眼湛江市,亦是可圈可点,可喜可贺!对于新村的未来,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新村文化底蕴深厚,是一条爱国爱家、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村庄。1898年4月,当法国殖民主义者武装进犯海头汛(现霞山)时,新村人高举“新村营”义旗,积极参加海头汛人民自发组织的抗法斗争。抗战时期,新村是雷州半岛最早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村庄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村有80多名进步青年以及村民走上革命道路,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时代洪流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村人听党话,跟党走,与全国大部分村庄一样,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农村建设、新时期乡村振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艰苦创业,成绩斐然。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新村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始终坚持脱贫奔康、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业绩,把新村建设成为一条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你若有幸走进新村,只看到规划有序,街道整洁,道路宽敞繁忙,楼房鳞次栉比,市井人声鼎沸,商贾云集货如轮转,一派繁荣富强景象。你会疑惑这哪里是农村,分明是一片富庶繁华的城区。

新村的资料,统计到2023年3月底,这已经难能可贵了。梳理新村的发展脉络,我想分成三个大的部分,这样更加容易把握。第一阶段从1550年开基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361年间,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即是史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三个阶段是建国后至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包括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新村,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耕读传家,人杰地灵”。任何开创基业,都避不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如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所写,“创业艰难百战多”,林佳公与妻子吴氏在海头西郊石鼓岭靠开荒种地,饲养家禽,并利用靠近城区的优势做点小生意,以维持生计,并在此地生养了四个儿子,这个地方先称“林屋园”,后林佳公带领一家人搬到石鼓岭北边,易名“北里德丰村”,取子孙后代追求“立德为本,丰衣足食”之意,这是新村最早的发祥地。如今的新村,呈坐北朝南块状,位于霞山区西北3公里处,距原湛江民航机场、湛江火车南站只有2公里,离湛江港约5公里,宽阔的椹川大道、东新路和机场路纵横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这是历代新村人艰苦创业的成果。新村,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已经从明代的一户人家,长成了一个拥有509亩土地,人口超过6000人的“庞然大物”。新村就是一个缩影,她的发展,也映照着社会的巨大进步!

由于资料的局限,我们只了解到,新村开基到乾隆年间的第九代孙,出了一个尊师重教的林凤统,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新村后辈纷纷埋头苦读考取功名,在1780年后的50年间,新村先后出了几十名文武秀才,乾隆末年,新村第十世孙又有5人考取秀才。清嘉庆年间,新村第十一世孙,8名子弟考取秀才。清道光年间,在第十二世孙当中,9人考取秀才。可见,新村的先辈有好学成风的优良传统。

历史的脚步总是匆匆,到了近代,新村人民不愿做亡国奴,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反殖民统治的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新村的革命前辈,有两个人不得不说。一个是林熙保,一个是林才连。林熙保是新村籍最早入党的人。1938年10月,林琳、周明、阮明三人受中共粤西南特委的委派到广州湾(现湛江市)开展工作,同年11月便发展了林熙保、陈以大(调罗村人)为中共党员。翌年3月,陈以大发展林其材(菉塘村人)入党。随后,此三人成立了中共广州湾支部,林熙保任支部书记,陈以大任宣传委员,林其材任组织委员,以新村小学作为地下工作的秘密据点。新村籍的林才连烈士,则于1948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受尽国民党的酷刑都不公开党组织的秘密,最后被国民党残忍杀害于赤坎区南桥附近,牺牲时年仅24岁。

新村人在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途上,共奉献了4位烈士,他们分别是林才连、林其玉、林里时、林江清。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垂不朽,辉映后人!

第三个阶段,建国后新村人多快好省力争上游建设社会主义。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脱贫奔康,共同致富。

共同致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新村一直把这个目标当成村的努力方向。新村的最大区位优势是靠近城区。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城市的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物流等的辐射。经过70多年的发展,新村已经从纯农业生产的农村蜕变为亦工亦农亦商的城中村。新村村委会现在管辖的土地面积还有一千多亩,土地充足是新村的第二个优势。2005年,新村在原来钢材市场的旧址上,引来新的合作伙伴,改造成海新装饰材料市场,扩展建筑材料的品种、项目和经营范围,使得东新路两旁成为日益兴旺发达的“大市场”。至2011年,新村又在东新路西的100多亩土地上扩建了装饰材料市场二期工程、完善改造了储运货场,使得海新市场功能更加齐全。

说起新村的“威水史”,有一件事不能不说——农民办铁路,这在当时的国内是个伟大的创举。1987年,新村农民投资建设海新储运站铁路专线,经过八个多月的施工,铺设了两股长达649米的铁路专线,当年12月底剪彩投产。国内多家党媒给予报道,有诗人写诗《农民的动脉》赞颂此事。投产半年,储运站纯收入达40万元,到1991年,新村集体收入超过3000多万元。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新村的集体经济如虎添翼,为广大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新村人均收入接近三万元。从2010年起,实现村民每月领取基本生活费制度,所领款项以每家一账户按月直接发放。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新村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也毫不放松,以订阅党报为例,从1997年开始,村委会每年坚持为600多户村民每户订阅一份《湛江日报》,至今已经坚持了26年,村的党支部书记说,要把订阅党报的好传统继承下去。

没有国就没有家。新村人在建国后,共输送了100多名子弟参军,到解放军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保家卫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军事行动中,都有新村子弟的英勇身影,这是新村人对国家的另一个无私奉献。

修史编志,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村志就是村的历史。不能错,不准错,错不起。要抱着既对历史负责,亦对后人负责的科学态度,多方查找资料,小心核对,甄别谬误。编著者除了走访有关人士,还查阅新村族谱、村史,党史有关资料则参考霞山区中共党史,部分史料来源于湛江市委党史办和湛江博物馆,因此《新村志》内容权威,可信度高。至于整本书的架构和体例设置,对后人编写类似村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编辑:何海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专题】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市“职工杯”五人制足球比赛开赛
  • 霞山区文化旅游艺术季赋能城市文旅新活力
  • 讲红色故事 植爱国情怀
  • 青春起航商圈“职”趣多 云聘一键go!
  • 我市师生开展爱国歌曲传唱活动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