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巾帼魂——冼夫人的故事》选载

古石柱前说冯冼

2024-11-09 09:16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赖廷阶

《电白史话》载:“霞洞古石柱遗址,位于浮山岭之阳。每根石柱,下配石船一艘。原为九根(一说八根),现存七根。自浮山岭西麓至东麓,在长15公里的弧形线上以三四公里的距离排列。石柱为花岗岩雕凿而成,上尖下粗,微弯,纵向三面为平面,一面呈弧形,弧面朝着南海,最大的平面对着浮山岭。它大小不一,大的地面部分高达四米多,底围二米多,小的仅为其三分之一。在石柱旁,埋有石船一条。石船亦为花岗岩雕成,船头船尾分明,大小各异,大的长二米,厚约二米,宽约零点八米,两头微翘,整石雕凿而成。”

这些石柱石船,何年何人所置,用于何种目的,史书志书没有记载。省内外不少专家勘察过,都是慕名而来,带惑而归。

茂名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胡光焱著有《古石柱抒情》一文,将霞洞的古石柱,与高凉山的石壁天书和古铜鼓列为粤西地区古文化三谜,并说:“这三件瑰宝完整保留到今天,使茂名古文化有了神秘和烁光。”

古石柱身世未确定,许多人为它作出猜想。

有人猜想,它是镇海针。尧时,南海龙王兴风作浪,此地变成泽国,百姓成群结队远走他乡。玉帝闻讯,急令镇海大神下凡应对。大神朝龙王射出八支银针,洪水霎时不见了。年长月久,风吹雨打,八支银针变成了八根石柱。

有人猜想,它是民族碑。南北朝时,浮山南麓为俚人居住,北边为汉人居住。两族百姓你来我往,亲密无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后来,俚族同胞走了,汉族百姓便在当年两族人民出入的地方,立起八根石柱作纪念。

有人猜想,它是登天梯。远古时代,八位外星人骑着八匹天马,风风火火地来到此地。天马不适应地球上的气候,不久死去了。外星人只好从山上削来石头,搭起八把天梯,一级一级地登天而去。这八把天梯,就是今日的八根石柱。

猜想仍在继续。因为古石柱就在俚人首领冼夫人的夫家地头上,不少人对古石柱的猜想往那俚人方向靠拢。

作这般猜想最多的,是黄山人氏武旭峰。他是旅游文学作家、民间文艺家、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他的头衔远不止这些,被誉为“黄山一峰”。

2013年夏秋之交,特大台风“尤特”袭击茂名,武旭峰乘风而来,破雨而访,走遍了茂名最有旅游价值的地方,当然少不了拥有古石柱的霞洞镇。见到了古石柱,他望柱兴叹:俚乡霞洞,石柱根根,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如春梦。

武旭峰被霞洞古石柱感染了。再经过一番调查,一番思考,他猜想联翩。

他猜想:这或许是俚人心目中不周山下的敬天柱。

他猜想:这或许是俚人渠帅留下的无字碑。

他猜想:当年厮杀归来的俚人从这里回山,或高唱凯歌,或遍体伤痕,或高昂头颅,或流泪叹息,想到汉人们春耕夏锄,结网捕鱼,犬吠鸡鸣、炊烟袅袅,不少俚人想到的是:仗还要不要继续打下去?

他猜想:当年俚人从这里进洞,记起的是汉人居住的亭台楼阁,茅屋瓦舍,而自己依然“跨据山洞”、“巢居崖处”,猫在“洞”里的岁月还要不要继续下去?是民族融合,还是继续分裂,是走向文明,还是固守蒙昧?俚人对外“不服王化”,对内“俗好相杀”的奴隶制老路还能不能继续走下去?

他猜想:这些被俚人抬来的石柱,是根根食指,它象征着奴隶们手指青天,像《九歌》里的“天问”!

他还猜想:这些石柱是一条条船。不满于躲在“洞”里看彩霞、渴望变革的俚人,已经备好了船,张开了帆,正在等待一个伟大领航者的到来!文明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俚人”向何处去?浮山听见了它的声音!

于是,武旭峰将他的猜想写进了他2014年的力作《冼太故里深信游·人文茂名》之中。

武旭峰心目中的“一个伟大领航者”是谁?当然是被誉作“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

顺着武旭峰的思路,电白区冼太夫人文化研究会一位理事进一步搜集整理了与冼夫人有关的古石柱传说。

传说一:古石柱是冼夫人留给冯家村的文笔。

冼夫人自结婚之日起,把家安在浮山下琅江边,唐时叫冯家村,后来叫霞洞堡,叫霞洞村,就是今天的霞洞镇。

冼夫人在蜜月中,与丈夫冯宝太守漫步在琅江边的荔林中。冯太守说:“我老爸是州官,我也忝列郡守,但是冯家政令不通,受制于当地俚人。你是这里俚人的都老,我想度完蜜月就让您跟我到郡衙上班,共同审案决案,助我执政,这样好吗?”冼夫人答道:“好。我是太守夫人,又是俚人首领,理应出力争取高凉政通人和!”冯太守听了满心喜欢。忽然,看见一对鸟儿飞到河里沙洲上,太守吟起诗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冼夫人想得更远,说出一桩心事:“咱们像鸟儿那样双飞双宿不难,但对这里的新家恐怕是离多聚少了,咱们能为它留下永久的烙印吗?”沉思了许久的太守说:“这样吧,咱们在这里为村子立文笔。文笔就是风水学里认为会招来文运的又直又长的物体,例如高塔、尖峰、柱石等,让一个地方文豪辈出。”“好,太好了!”冼夫人连声赞同。

不久,按冼夫人的安排,冯家村的管家召来工匠,依照冯宝与冼夫人的图纸施工,上浮山岭采石,雕凿成九根无字石柱,运回了冯家村空地上。待到冯宝与冼夫人从郡治高凉城(今阳江城)返家,择个黄道吉日,众人齐努力,把石柱立到了冯家村靠浮山岭的地方。文笔果然有灵,到了冯家村的第三代及以后,文士、文官、文武双全的人才如琅江之水滚滚来。冼夫人孙子冯盎论兵,得隋朝权臣、诗人和杰出的统帅杨素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冯盎的儿子冯智戴吟诗,乐得太上皇李渊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冯家村出了两位了不起的女诗人,一位是唐宰相许敬宗之女许夫人,一位是高力士的姐姐冯媛。再后来出了明朝抚瑶主簿王礼,出了明朝进士大清官崔浩,出了清道光帝的老师,被誉为“文苑师表”的崔翼周。

传说二:古石柱是冯家村的旗杆石础。

冼夫人孙辈成材后,冯家村共有九将:冼夫人,陈三官,甘盘廖祝四将,夫人的孙子冯魂、冯暄、冯盎。有将就有旗,威风凛凛。上阵打仗时,旗随将立。回到冯家村,将旗也要立起来,而且要高高飘扬。为了立这九面旗,冼夫人亲自挑选又直又长的麻竹为杆,杆下立石为础。那麻竹,当地叫车筒竹,因为硬底和韧性极好,被用来作大河筒车的材料。那石础,是花岗岩质,耐得风吹雨打,历久弥坚。陈隋之际,九面将旗在冯家村高高飘扬,天也红,地也红,那是何等气派。在岭南,冯家村成了第一村。在广西钦州宁长真家庭也有点地位,但充其量只算岭南第二村了。有道是,物极必反。到了武则天时代,冯家被诬,冯家被毁,将旗不复存在,只有旗础永生。这些旗础,就是今天的石柱。

传说三:古石柱是八卦阵练兵石。

冼夫人虽然常到郡衙办公,帮助丈夫冯宝理案,但也常返冯家村操练冯冼麾下的兵马。因为,隋文帝有一道圣旨,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许其发部落六州兵马,如有紧急情况,可以便宜行事。刀靠磨,兵靠练。冼夫人常在冯家村的石磴岭练兵,曾演练诸葛八卦阵。阵共八门,即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门、死门、惊门、开门,变化万端,可当十万精兵。动用时必须看临何宫及旺相休囚。冼夫人得到老师留下的古兵书后,从浮山岭运来九根石柱,以八根立为门柱,首尾相接,周围八面;中央立刁斗,行指挥之事。练成八卦阵后,冼夫人将石柱重新安置,最大的居中,小的两边排,排成一段弧形,便是今天的样子。

传说四:古石柱是冼夫人的石船。

冼夫人幼时的家在丁村,那里临海。冼家人和冼家军,人人练得好水性,能划船,善泅渡,可谓浪里白条。她以浮山下的小平原为家后,开凿了一条运河,由沙琅江的车塘湾经过流水塘、河仔、河陂屋、黄坑等村通向石船头。冼夫人利用这条运河解决冯家村的饮水、灌溉、航运、演练水兵等问题。冼夫人带领队伍到浮山西麓砍下大樟树,造成许多大船,军商两用。冯冼水军战斗力极强,攻过海陵岛和海南岛,无往不胜。神奇的是,冼夫人有石船十艘,永不生锈,永不沉沦,这是冯冼水军的“旗舰”。冼夫人八十岁时,奉隋文帝之命巡视海南,团队用的就是这十艘石船。冼夫人仙逝后,石船运送返回冯家村。奇迹发生了,最大的一条石船自动逆流而上,泊到了浮山西麓的石船头村边。其余九条石船自动靠岸,在旱地里分散停泊,变成石柱,雷打不动。九艘石船,便是九条石柱。

传说归传说,猜想归猜想。以一首诗歌来结尾吧。诗曰:

九条石柱环山峙,千载谜团傍地栽。

众说纷纭方才爱,何须落定一尘埃。


编辑:岑川
值班主任:苏碧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科技助农 义诊助民 书香助教
  • 我市2024年消防宣传月启动仪式暨消防嘉年华活动举行
  • 坡头:凝心聚力抓改革 铆足干劲促发展
  • 湛江公安:守护海洋牧场 护航“蓝色粮仓”
  • 历代经典中国画复制品作品展走进吴川
  • 绘就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图景”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