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票决出湛江市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其中之一是实行海湾大桥免费通行。这座跨越麻斜海湾的钢铁巨龙,在历经十九载风雨后,即将卸下收费枷锁,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城市发展新篇章。这不仅是湛江交通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
“一湾两岸”,是湛江极具特色的城市格局。大自然赋予了湛江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宽阔的海面和自然的水深成为湛江奋进南方大港的潜力所在,但又曾因一湾之隔,给东、西两岸百姓带来交通的不便,制约着港城的跃进和腾飞。在海湾上架起一座桥梁,将天堑变通途,成为湛江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1992年10月,建桥的梦想首次被清晰地勾画出来,湛江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筹建海湾大桥的决定。此后经年,建设海湾大桥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一直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发展大事之一。
2006年12月30日,是值得每一个湛江人铭记的日子:湛江海湾大桥竣工通车!这座全长3981米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以155米的火炬形主塔直指苍穹,象征着港城“突飞猛进”的发展雄心。它不仅创下了当时多项桥梁建设纪录,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湛江“一湾两岸”的发展格局。
这是一座大交通之桥、振兴之桥、精神之桥、胜利之桥。大桥通车,彻底改写了东、西岸百姓依靠渡轮低效过海的历史,使湛江从南北带状发展转向东西均衡布局。19年过去,这个港城“地标”,更已成为湛江经济发展的“动脉”。
然而,这座承载城市梦想的大桥,却因收费问题陷入争议的漩涡。时至今日,15元的单次通行费与650元的年票,虽低于国内同类桥梁标准,却依然是横亘在市民心中的“心理天堑”。
坡头房价比对岸的赤坎、霞山要低,却因“一次15元成本”导致人口导入缓慢。教育资源的跨区流动受阻,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文旅消费因过桥费制约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对于一些自驾到湛的游客而言,收费更容易让他们产生 “不友好”的印象,成为影响城市形象与文旅体验的“扣分项”。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区域协同发展的割裂。海东新区虽被称为湛江的“浦东”,但由于大桥收费致使要素流通不畅,使得湛江奥体中心、湛江湾实验室等重大设施效能未能充分释放。调顺跨海大桥的建成,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海湾两岸的发展落差,这无疑又是一道“天堑”。
如今,振奋人心的喜讯传来——自2025年7月起,湛江海湾大桥实行车辆免费通行!这不仅是对民意的积极回应,更是城市治理思维的革新——从“经营桥梁”转变为“经营城市”。
要素流动将变得更加活跃。取消收费后,高峰期收费站拥堵问题将迎刃而解,跨区通勤时间缩短,“半小时经济圈”将真正成型。“湛江发布”微信公众号在《海湾大桥拟取消收费,湛江“浦东”迎来重大利好!》一文中指出,“交通成本每归零一分,区域经济融合便加速一程,将加速实现‘海西人才+海东产业’的耦合互促……取消收费后,海西人才前往海东就业,两岸人口流动提速,推动城市协同发展。”
文旅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南三岛的碧海银滩、奥体中心的大型演艺、军博园的红色文化,将与主城区景点串联成线,构建起全天候旅游动线。特别是国内首个以中国军舰为载体的海上实景文旅演艺项目《军港之夜》将于4月23日正式首演,打造“战舰为幕、星辰作景”的海上艺术奇观。未来,免费通行将带来“流量红利”。消费潜力的释放,将带动商业配套升级,更多项目加速落地,坡头将迎来新一轮“泼天的富贵”。
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则更为深远。随着“居住—就业—消费”闭环的完善,坡头的资源与潜能将从沉睡中苏醒。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海东院区、湛江一中新校区等建成投用后,将进一步集聚人气,推动人口向海东迁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更是湛江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作风效率的一次正向宣示。海湾大桥即将免费通行的背后,彰显着湛江市委、市政府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决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调顺跨海大桥建设、海川大道扩建等工程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湾两岸”新格局。回顾过去,每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于取消海湾大桥收费的呼声不少,今年终于将从“纸面建议”变为“现实红利”。这不仅是民生工程的胜利,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写照。
跨越天堑,跨越梦想,跨越时空。
湛江,将迎来再一次跨越“天堑”的关键时刻。当3981米的钢铁巨龙不再是收费的关卡,而是连通民心的纽带,湛江这颗南海之滨的明珠,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