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金牛岛上,南国“千岛湖”的绿美画面熏得游人醉。附近的滩涂地上,一棵棵新植的红树林苗儿在迎着朝霞茁壮成长。通往金牛岛的道路沿途,五彩斑斓的红树林主题墙绘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建成一年多的湛江红树林科普广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户外红树林科普课堂”,让更多人加入守护国宝红树林的行列。
近两年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全体干部职工牢记嘱托、勇毅笃行,投身于红树林保护的实践中。如今,这里碧波漾翠、万鸟翔集,绘就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面向未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将始终锚定“国宝守护者”使命,完善智慧化监管,深化生态修复,推进红树林碳汇交易,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探索“红树林+文旅”“红树林+碳金融”等绿色发展新模式,让更多群众共享“湿地银行”红利。继续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筑牢滨海生态安全屏障,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筑牢屏障 守住“绿水青山”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据统计,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总面积为20278.8公顷。根据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湛江有红树林面积6687.43公顷,占全国的22.1%,占全省的58.4%。
从金牛岛启程擘画“国宝”守护蓝图,到“天空地”智慧监测体系织密生态防线,两年间,一场以制度创新、科技赋能、联防联控为抓手的红树林保卫战在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全面铺开——
制度筑基。《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于2024年1月公布施行,形成“国家—省—市—保护区”四级红树林湿地保护制度体系。
科技强盾。强化一线巡护力量,专职护林员数量从原有的36人逐步增加优化至50人,同时调整巡护路线,实现保护区网格化管理;引入智慧化监管技术,搭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形成“地面人力巡护+低空无人机航拍+高空卫星遥感监测”全方位多层次监管;增加航拍频率,保护区全境航拍从每年1次增加至每月1次,及时有效掌握红树林资源情况。
法治护航。与检察院、法院、公安、海洋综合执法等部门建立“检察+审判+行政管理”综合保护协作机制,形成协同共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司法保护新格局。
两年来,保护区累计巡护里程超过10万公里,发现和制止破坏行为70多起,核查处理疑似违规问题点位300多个,红树林保护监管成效明显。
涵养湿地 促进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红树林湿地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两年来,保护区持续涵养红树林湿地生态,不断强化生态系统治理,改善湿地生态。开展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监测,清除保护区内的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有害生物鱼藤等共计1210亩。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新种红树林300余亩,造林复绿成效较好;积极配合湛江市开展红树林造林项目,审查涉及保护区的相关方案和规划研究等130多项,出具审核审查意见,协助办理审核审批程序,促进湛江市红树林万亩造林项目顺利实施,切实降低相关工程建设和运营对保护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保护区致力完善资源监测体系。监测对象从以鸟类为主逐渐拓展至植被、微生物、重金属、碳储量、威胁因子等全要素监测,监测点位数量达历史最多,实现37个保护小区资源监测全覆盖。
保护区与湛江红树林派出所、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等联合开展保护候鸟专项行动11次,共拆除鸟网120余张,解救候鸟30余只;实施“亚洲水鸟年度同步调查”及勺嘴鹬全球调查等,2024—2025年保护区调查记录到鸟类171种,鸟类多样性及种群规模连续三年递增,并首次在广东境内发现线尾燕。
截至目前,保护区已记录的鸟类总数从2023年的312种增加至316种,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从“稀客”变“常客”。
如今的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筑起“林—滩—鸟—鱼”立体交织的生命网络,各种湿地生物在红树林内和谐共生,这片国际重要湿地正以蓬勃生机诠释着“生命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双向奔赴 绘就惠民新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区紧扣“生态惠民、利民、为民”价值导向,挖掘红树林生态服务价值,让公众在高质量发展中感知“推窗见绿、亲水观鸟”的高品质生活,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的双向赋能。
极具现代感的展示厅、栩栩如生的本土红树林雕塑、从湖面展翅起飞的一群“鹭鸟”、漩涡状的空心鸟巢造型、海洋特色的色彩和线条、一步一景的绿道长廊……位于麻章区湖光镇世乔村的湛江红树林科普广场,引得无数游人驻足观看。
金牛岛绿美广东生态示范点正在加快建设,通过建设多功能科普广场、科普长廊,完善科普解说标识系统,配套LED宣传屏、导览牌、科普解说牌等,全面提升示范点品质和公众参观体验感。霞山观海长廊科普馆创新引入全息投影、LED互动屏等智能交互设备,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沉浸式科普空间,显著提升生态教育体验,吸引众多游客参观体验,为市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红树林科普乐园。
保护区积极推进生态教育,组织开展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红树林植树等活动40余场次,参与公众超过20万人次,种植红树林幼苗600多株。让公众在红树林种植、底栖生物观测等互动体验中深化生态认知,让走进红树林成为“新时尚”,推动“人与自然共生”理念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的共融共进。
科技赋能 建设“红树林之城”
2021年12月,湛江启动“红树林之城”建设工作。3年间,湛江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深入推进绿美湛江生态建设,擦亮“鲜美湛江”文旅品牌,凝心聚力把“湛江红树林”打造成生态文明新名片、绿美广东新亮点。
在金牛岛,湛江湾实验室—金牛岛红树林—水产养殖耦合共存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平台基本搭建完成。在遂溪流牛滩片区,湛江湾实验室-遂溪流牛滩濒危红树植物玉蕊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加快搭建,这里分布有迄今已知的我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位置最北的天然玉蕊纯林。
湛江在全省率先开展“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生态型经济试点工作,湛江湾实验室完成“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研发与生态示范”科研任务,筛选出支撑区域建设红树林种养耦合特色示范工程的适宜种养品种,包括红树植物8种、海产动物20余种;首创了“林—蟹/贝/藻”耦合模式,优化了“林—鱼/虾”耦合模式,并在龙王湾、南三岛、金牛岛等3地进行示范应用;参与编制《红树林种植—水产养殖生态耦合技术规程》(省地方标准)1项,并已发布试行。
广东海洋大学以红树林白骨壤品种为题,立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1项。岭南师范学院在红树植物濒危现状及濒危等级评定等多个方面取得较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