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气温回暖,渔业进入生产繁忙季节。在863基地,基地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所长陈奕彬和科研团队忙得连轴转。他们每天往返于实验室、育苗车间和外塘,详细记录种苗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这些扎实的一线数据,将成为提升养殖效率的重要参考。
“从去年底到目前,我们的种苗供不应求。”陈奕彬介绍,“中兴1号”的优秀表现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种苗市场化推广进度进一步加快。为解决优质对虾种苗市场需求,基地3万平方的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和种质资源场已基本完成建设,即将运营,拟本年度年产SPF种虾产量提升30%以上。
“中兴1号”是863基地联合中山大学历经近十年的摸索,选育出国内认定的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破解了种虾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难题。
从春天出发,一刻也不能耽误。两年来,国家863基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不断加大南美白对虾培育研发力度,实现了良种再“上新”。
2024年10月,该基地与中山大学联合开发的南美白对虾抗弧菌新品种“中兴2号”通过国家审定,并开始产业推广。目前,基地开始选育南美白对虾快大新品系1个,进入小试阶段。
“‘中兴2号’获国家级认证推广,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南美白对虾种质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解决国内种虾‘卡脖子’问题,将对养殖户以及整个产业的养殖效益产生较大的促进提升作用。”陈奕彬介绍,“中兴2号”抗弧菌能力比基础群体提高20%以上,其养殖成活率、养殖产量同步提升,市场前景广阔。
除南美白对虾之外,为拼上中国大黄鱼种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块拼图”,两年来,863基地携手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等单位展开攻关,致力推进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工作。2024年,鉴定和引进多批野生硇洲族大黄鱼,并成功驯化和开发硇洲族大黄鱼室内工厂化、鱼苗培育技术流程和开展人工繁育试验,取得突破,实现粤西地区首批“陆海接力”大黄鱼投放入海养殖,为早日实现其养殖产业化和走向深远海养殖打下坚实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野生硇洲族大黄鱼的亲鱼培育、催产、孵化和人工育苗技术开发,规模化生产大黄鱼苗,为海洋牧场养殖提供大批优质鱼苗。”陈奕彬说道。
“这两年来,863基地得到外界很多的关注,也收获了许多肯定和鼓励,但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重责在肩。”陈奕彬表示,苗种是海洋牧场和水产产业发展的源头,863基地将继续根据产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开发更多适合产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性状、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标准,助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