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报小拍·湛科|在乡土实践中解码文化基因

2025-04-14 22:14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视频/记者白迪文 陈振园 李京儒 廖世超 文/记者张永幸 通讯员宋静

3-4月,湛江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粤西非遗空间设计》课程开启“行走的课堂”,由环境艺术系5位教师带领22级学子深入湛江非遗沃土,通过“行走的课堂”解码文化基因,以设计之力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

环境艺术系以“非遗空间设计”为切入点,组织师生走进湛江市博物馆、赤坎老街、雷州足荣村等地,通过实地调研、测绘与创作,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空间智慧。在雷州足荣村,师生们从传统民居的“天井纳气”中领悟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昌公书局,他们以步距丈量古建筑模数,将传统营造智慧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老师们在现场授课,引导学生从采光、通风等维度解析非遗空间的生命力。这种“文化解码—设计转译”的实践模式,为非遗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创新路径。

环境艺术系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跨界融合。博物馆里的非遗化作文化基因图谱,让学生们触摸文化密码激发设计思维,学生们在文化展区捕捉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点,老师们讲述石狗造型从“驱邪”到“祈福”的演变史,学生们用速写本定格石狗或威严或憨萌的瞬间,正转化为校园导视系统的创意元素。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活化利用,更是对环境设计专业“文化赋能空间”理念的生动诠释。

在这充满传统气息的工坊里,学生们对蒲草编织技艺充满好奇与热情。学生们围坐在手艺人周围,随着手艺人灵巧的双手舞动,一根根蒲草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学生们模仿着,舞动着手中的蒲草,手艺人耐心细致地讲解。这些年轻学徒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此次实践是环境艺术系“产教融合、服务地方”教学理念的又一次成功实践。通过“非遗+设计”的模式,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更在文化浸润中提升了设计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当春风拂过粤西大地,这场跨越古今的文化对话仍在延续。环境设计系以专业之力搭建非遗与现代设计的桥梁,为粤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编辑:白迪文
值班主任:吴文静、罗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湾实验室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
  • 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举办
  • 乌石渔港秩序井然
  • 湛江市福建商会2025年趣味运动会举行
  • 春日寻芳画里行
  • 剪枝!防风!减小伤害!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