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好古,对古村落特别感兴趣。也许缘于小时候的浸润,我的家乡就是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小时候最喜欢去玩的地方就是门楼古宅、祠堂那些古建筑。读书的小学就是一座老楼房大院,从小就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中熏陶。
也许是后来走访了各地不少古村落,特别是2007年始,为了评选广东省古村落,我几乎走遍了全市知名的古村落,随着对古村的了解和认知,喜欢的程度越来越深。
近日,应朋友之邀,又往雷州市龙门镇的潮溪古村走了一遭。漫步在村中古朴斑驳的石板路上,抚摸历经岁月洗礼的红砖灰瓦,耳畔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
我对潮溪村是熟悉的,当年为了评选省古村落,我曾两度来调研走访,后又陪专家前来评选验收。
潮溪村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最繁盛时期是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可谓文化昌盛,商贾云集。村中富商、返乡官员建起了“朝议第”“观察第”“司马第”等一座座精美的大宅院,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那“屋脊翘”“封火山墙”和“照壁”,堪称雷州建筑文化“三绝”。每一座古宅都诉说着往昔的繁盛,承载着先人的居住理念与智慧。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潮溪村同许多古村一样,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古村落的价值,开始重视对古村的保护与开发。有些古村开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既保护了古村风貌,又带动了经济发展。远的如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古村,近的如东莞南社明清古村。这两条古村我都去过,游人很多,是古村游做得比较成功的个例。本地的麻章旧县村利用非遗文化,每年都举办傩舞文化节,吸引了不少游人,打造了古村文化品牌。
潮溪村也试图开展古村游来重现生机。朋友带我看了利用原小学校舍改造的文创民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本来是好的。可不知何故还未验收使用。
村中旅游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在村东边明清时期的古村门前,还有600年的一树成林的古榕树林,还有古庙。朋友说,设想在此建一处碑廊,增加文化氛围。古村的精华在那些大宅院,有名的“朝议第”“富德碉楼”等古宅已进行了维修保护,重现了昔日的光华。村道铺了水泥路,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如果谋划得好,是可吸引游人来寻古探胜的。
我市有不少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12个,评为广东省古村落也有10多个。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目前阻碍古村落保护传承开发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资金,一些古建筑无法得到修缮保护;其次是没有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保护行为和开发模式,使得古村的保护工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在一些古村,村民对身边的文化遗产不熟悉、不感兴趣。他们或许不了解先辈们建造那些建筑的艰辛与智慧,也不懂得这些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村不仅仅是由砖瓦构成的物质空间,更是承载着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涵的家园。
那些古村落,都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村风。如潮溪村,清朝就有几十位学子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深造,出了不少官员,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名村。
我曾在乌石镇谭元村见到清朝的敬字亭,这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废弃字纸的亭子,也有叫惜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
前年我在成都的太古里也看到过一个古代的惜字塔,塔龛中还供奉着仓颉、孔圣、文昌等神位。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而崇高的,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应随意丢弃或损坏,而应集中在惜字塔中焚烧,以示对文化和文字的敬重。这些建筑是蕴含着“敬天惜字,崇儒重书”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的高度尊崇,承载着重视文化、尊重知识的精神内涵。
在当今社会,敬字亭早已成为凤毛麟角。对于其承载的文化意涵,真正懂得的人寥寥无几。如今,不仅对废弃字纸的敬重之情没有了,就连书籍也常被随意丢弃损毁,毫无爱惜之意。
当然,我这样说,绝非倡导每个村庄、每个地方都要重建敬字亭。毕竟时代浪潮奔涌向前,历史不断变迁,我们已然无法复制古代的生活图景。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应当着重传承蕴藏在古建中的文化精神。建筑虽以凝固的形态留存于世,其中蕴含的精神却是鲜活灵动的。唯有鲜活的文化精神,才具有生命力,才能跨越时空,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维修历史建筑是必要的,但传承古村落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更加重要。如果文化传承的链条断裂,古村落就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即便外表光鲜,也无法真正焕发生机。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如何为古村落寻得一条生存与发展之路?如何让这些远去的古村重新焕发生机?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
2025年6月12日于古风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