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到了,“小豆荚”告诉我,她好朋友甜甜的父母说“只要甜甜认真复习暑假就能尽情玩手机”。“妈妈,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意识到必须要认真地跟她讲讲有关暑假电子产品的使用,于是便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倾听诉求:你用电子产品干点啥?
我问“小豆荚”:“你打算用这些电子产品干啥呢?”
她认真思考后说:“同学们常用平板无纸化刷题、画画,方便清除和整理错题。手机上可以刷抖音、小红书,学手工DIY、烘焙教程,看宠物和搞笑视频……”
我们总结发现,她想用电子产品辅助学习、自学手工烘焙知识,同时也对暑假“放开玩”充满期待。
表明立场:可以玩但有限度
为不打击她,我明确同意暑假可以使用电子产品,但必须有限度。
“小豆荚”疑惑:“放假了也不能放开玩吗?”我解释道:“电子产品有利有弊。好处是开拓视野、放松心情;但对小朋友的坏处也很明显。”
她问:“为什么大人可以玩?”我回答:“由于心理与生理尚未发育成熟,小学生更容易对电子产品产生过度依赖。”
“小豆荚”点头认同。我接着说:“无节制看屏幕、玩游戏会导致大脑亢奋、注意力难集中、生物钟紊乱、社交兴趣降低、学习效率下降和视力问题等。”
我还问她:“你猜专营电子产品的科技公司总裁,会如何规定自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小豆荚猜:“他们一定非常支持家人用吧!”“其实不是,”我说,“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会限制孩子使用科技产品的时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规定孩子14岁前不能有智能手机。他们深知电子产品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小豆荚”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关键是让电子产品更好服务于我们。”
共同协商:
制订我家《电子产品使用“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我与“小豆荚”开展了三个来回的问答:
最喜欢用电子产品做什么?答:手机刷短视频(抖音小红书教程、搞笑视频);ipad学知识(单词闯关、练习题);电视/投影看悬疑剧。
使用电子产品能带来什么?答:好处是放松娱乐;坏处是眼睛疲劳、快乐感不持久。
怎样控制使用时长?答:给常用软件分类设限,如社交20分钟、游戏10分钟、学习30分钟。
经商讨,我们定下“公约”:
使用区域——仅限客厅和阳台。
使用时间——晚10点至次日中午12点禁止使用。其余时间完成当日计划后可用:社交类APP20分钟,游戏类APP10分钟,学习类APP30分钟。
无电子产品日——每周选一天,家长孩子共同组织家庭活动。
违规惩罚(自选其一)——跳绳30个;背诵古诗2首;解一道数学应用题;贡献活动基金。
提 醒:
电子产品是工具而非玩具
电子产品是复杂的互联网终端,对孩子最大吸引力常是其“玩具属性”。家长需尽早向他们传递正确观念:电子产品是工具,而非玩具。作为互联网时代强大的工具,它们用途广泛,若仅用于刷视频、玩游戏,无异于“本末倒置”。
当孩子想玩电子产品时,家长不必急于拒绝,先倾听心声,引导孩子利用电子产品拓展思维,例如:查旅游攻略、学做一道菜等等,让电子产品成为探索世界、提升生活体验的助手。
当孩子建立起“电子产品信息—现实生活体验”的链接,便能逐渐掌控电子产品,避免沦为消遣娱乐的“电子产品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