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湛江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聚力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蓝色海洋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让“老家底”成为“新富矿”。(7月2日《湛江日报》)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诸多政策文件,从海洋能开发、高端装备制造到生态化利用等领域构建起系统性支撑框架,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成为抢占全球海洋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6月26日上午,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强调要抢抓机遇,深耕海洋,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湛江,作为拥有全省最长海岸线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蓝色家底”——广袤无垠的2.1万平方公里海域,水产总产量和总产值连续20多年位居广东省首位。如今,乘着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湛江正将丰富的海洋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从“蓝色家底”中挖掘“新富矿”。而新质生产力,正是激活这份“蓝色家底”的核心密码。
在海洋渔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尤为显著。湛江锚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市”的目标,全力打造国家“蓝色粮仓”,“海威1号”“海威2号”“恒燚1号”以及“湛江湾一号”等大型海上智能养殖平台近年来相继投入使用,如同在海洋中播下一颗颗智慧的种子,推动传统渔业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大步迈进。这些智能养殖平台的应用,实现了从传统“耕海牧渔”到“智驭深蓝”的跨越。通过向海洋要食物,湛江以实际行动践行“大食物观”,不仅提升了渔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更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渔民增收贡献力量。
在风电产业方面,湛江同样借助新质生产力实现飞速发展。从徐闻海上风电项目到遂溪江洪乐民陆上风电项目,再到风电总装百万千瓦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建成投产,以及国内首套大容量工业园区级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工建设,湛江风电产业装机规模稳步攀升,陆上风电与集中式光伏发电并网规模位居全省第一。一座座巨型风机,在海天之间矗立起来,旋转的风车叶片,不仅是一道风景线,还构建起了“海上风电—陆上消纳—绿氢生产”的闭环。这种能源结构的优化,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可持续动力。
在临港工业的绿色转型中,新质生产力更是发挥着“点石成金”的作用。宝钢湛江钢铁的零碳产线、中科炼化与巴斯夫构成的石化集群,充分依托深水良港优势,将海洋运输成本优势、低碳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效应进行系统集成。这种布局使湛江从海洋资源的初级利用者,摇身一变成为区域产业链的价值整合者——钢铁产业通过氢能炼钢技术占据绿色制造高地,石化产业借助一体化基地形成从原料到终端的全价值链,海洋运输则成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其突破性在于打破了“就海洋论海洋”的思维定式,以陆海要素流动构建起独特的发展闭环:陆上工业向沿海集聚形成临港产业带;海上资源通过技术转化反哺陆地经济。这种陆海统筹、双向赋能的模式,为湛江向海图强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随着海洋牧场向深远海拓展、新能源产业向全链条延伸、临港经济向智能化升级,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必将以新质生产力持续激活“蓝色家底”,挖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蓝色新富矿”。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