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乌石油田群投产一年 交出绿色高效“答卷”

乌石油田实现累计原油外输超百万

2025-07-11 22:47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文/记者林小军 李亚强 通讯员覃国柱 张向彬 摄影/记者张锋锋

7月9日,蓝天白云映碧海,走进“热辣滚烫”的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乌石终端,一座座数万立方米的原油储罐与披着“防风衣”的球状LPG/LNG储罐,还有复杂的压缩机厂房、中控楼、采出水处理站、变配电所、雨水池以及连接各个罐区的工艺管廊,几乎找不到一块空闲的空间,仿佛走进了放大的精密仪器“电路”间。

2024年7月1日,我国海上首个全方位绿色设计油田——乌石23-5油田群宣布投产,首次将油气从两千米的海底地下引上广东雷州半岛。时隔一年,如今,乌石23-5油田群开发井产量超过预期,已实现累计原油外输超百万方,并成为中国海上油气田绿色开发的新样板,为我国能源行业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实践示范。乌石油田项目在45年的风雨历程中生根开花、薪火相传,凝结成了“磐石”“穿石”“辟径”“同舟”“决胜”的乌石力量,让南海西部石油人获得了一种传承历史、指导当下、影响未来的精神食粮。

四十五年勘探挖出“聚宝盆”

走进乌石终端厂,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乌石终端总监叶敬红指着中控屏幕上跳动的产能数据,感慨道:“这块海域藏着‘宝藏’,但我们花了四十五年才真正把它‘挖’出来。”

翻开乌石23-5油田群的勘探开发的故事,堪称一部攻坚克难的史诗。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发现油气线索,但断块复杂、低孔低渗的地质条件,让这片海域一度被外方评估为 “开发价值低下的贫瘠地”。“45年勘探、10年开发论证,光是钻完井方案就优化了30余轮次、2000余井次。”叶敬红说,地质团队通过砂体展布预测技术与低渗储层产能释放技术,终于为储量动用找到最优解。

2023年,乌石精益开发青年突击队在队长张万栋的带领下,集结有限湛江工程技术作业中心、南海西部石油研究院等多单位精英,掀起 “增储上产”风暴。“党员先锋队就是‘排头兵’。”张万栋回忆,项目组以党建为引领组建6支党建联合体攻坚队,开展“大干200天”“决战100天”“决胜50天”系列活动,将参建各方拧成一股绳。

通过“地质-工程-生产”一体化模式和“边施工边调试边整改”的三边工作法,项目大幅压缩机械完工时间;创新采用预钻井与工程海上双线作业新模式。最终,项目提前100天开钻,钻完井效率提升28%,较计划多投产10口井,“抢出”原油产量数万吨。叶敬红说,如今的乌石油田,已从 “贫瘠地”变成年产超百万吨的“聚宝盆”。

从“入海”到“护海”的绿色基因

站在乌石终端的平台上,叶敬红指向远处的海面:“我们要的不是‘向海要油’,而是‘与海共生’。”作为我国海上首个全方位绿色设计油田,乌石油田将“气不上天、水不外排、油不入海”贯穿全流程。

生产水“零排放”的闭环实践是最亮眼的成果之一。在生产水处理站,记者看到采出的含油污水正通过四级处理工艺层层净化:先经重力沉降分离大颗粒杂质,再通过气浮选除油,最后经精细过滤达到A2级注水标准。“处理后的生产水全部回注海底地层,既补充地层能量,又杜绝海洋污染。” 叶敬红介绍,这是北部湾首个实现生产水全流程零排放的油田。

“六站合一”的集约智慧则让绿色开发更高效。在仅300亩的终端厂区内,原油处理站、LNG站、LPG站、生产水站、变电站、5G基站紧凑布局,功能衔接无缝。“传统模式下六站分散建设需占地600亩以上,我们通过空间共享和流程协同,节约用地40%以上。”叶敬红说,伴生天然气直接输送至LNG/LPG站,经脱酸、脱水后转化为清洁能源外输,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43万吨。

为守护周边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田创新采用 “陆对海”定向钻技术,将2000米海缆及配套海管从海底隧道穿过,避免海底开挖对海草床的破坏。同时,部署24小时溢油监测系统、无人机巡线和固定式围油栏,环保船可在半小时内响应突发溢油。油田与周边渔业资源的和谐共生,正是绿色发展的最好证明。

从“引进来”到“自主造”的高效密码

“这套一体化天然气处理系统,是我们绿色高效的秘诀。”在LNG储罐区,叶敬红抚摸着冰冷的罐体介绍,该系统整合了脱酸、脱水、轻烃回收等功能,能将伴生天然气全量转化为LNG和LPG,且核心设备100%国产化,这套系统仅用3天就完成调试,产出的LNG纯度达99.9%,并于2024年11月完成首次外输。

国产化技术的突破不止于此。外输软管是连接单点与油轮的 “生命线”,过去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供货周期也长。乌石油田建设项目团队联合国内企业攻关,通过材料创新和结构优化,研制出性能相当的国产软管,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还有单点滑环,从控制系统到密封组件全是‘中国造’,转动精度达0.1毫米,确保原油外输万无一失。”叶敬红说。

岸电替代自发电则实现了能效与环保的双赢。传统海上平台靠燃烧油气发电,能耗高、污染大。乌石油田引入南方电网两条35千伏线路,通过海缆为平台供电,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4万吨,相当于5800公顷森林的固碳量。“现在平台上听不到发电机噪音,员工们说睡得更香了。”叶敬红打趣道。

智能化运营进一步提效。海上无人平台通过5G基站实现远程监控,钻完井数据实时传输至中控室,单井运维成本降低30%。“以前30人管10口井,现在10人管43口井,效率翻了三倍。” 叶敬红说,这些创新让乌石油田成为我国海上油田高效开发的标杆。

从“样板”到“标杆”的未来蓝图

累计原油外输超百万吨只是起点。叶敬红透露,油田正规划两大升级方向:一是推进“岸碳入海”,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海底咸水层封存,同时驱油提高采收率;二是建设渔光互补和海上风电项目,构建“岸电 + 风电 + 光伏”的清洁能源矩阵。

“乌石的意义,不仅是产出多少油,更在于探索出一条能源与生态协同发展的新路。”叶敬红望向烈日下忙碌的工人,“从45年勘探到提前100天投产,从‘零排放’到‘国产化’,海油人用实际行动证明:绿色与高效,从来不是选择题。”

如今,这座矗立在北部湾的 “绿色油田”,正以每年超百万吨的原油产量和持续创新的技术成果,为我国能源行业低碳转型写下生动注脚。

编辑:林霖
值班主任:罗颖露
值班编委:郑时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文化中心主路欢乐大道全线贯通
  • 徐闻县新寮镇聚力打造海岛乡村振兴新样板  让“小花生”变“致富果”
  • 霞山:长者饭堂飘香味  便民举措惠万家
  • 岭师“青衿志”突击队:非遗传承新路径 让雷州石狗“活”起来
  • “廉江十大名菜”出炉
  • 廉江市高桥镇红寨村绘就生态画卷——“牛伴鹭歌 田园和鸣”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