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广济桥:潮人的根与魂

2025-09-11 17:11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文/图:韩江农夫

黄昏下的广济桥。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这首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谣,吟唱的正是广济桥的风貌,而这座桥,也恰是潮汕文化精神的生动缩影。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州文化的历史地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景区 。

1844年,17岁的陈旭年踏上广济桥,走进红头船,右手提着一摞母亲做的甜粿(红糖年糕),左手握紧腰间的浴布,那是母亲连续熬夜数晚,一针一脚织出来的。陈旭年早年丧父,想着远航南洋路途凶险,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母亲身边尽孝,泪水涌上眼眶,但又不想让母亲担心,于是转过身,用浴布擦去眼泪,回头挤出笑容,用力向母亲挥手。

60年后,当陈旭年再次踏上广济桥,回到故乡定居时,在南洋誉满天下的他,留下马来西亚柔佛州砂陇港、陈旭年街,新加坡第5古建筑资政第等历史见证和传奇故事。

韩江水流湍急,暴涨暴落,在此建桥,难度极大。据史载,韩江屡屡决堤,宋元明三代受灾频繁。自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始建浮桥,至明正德八年(151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广济桥的修建历时三百余年,屡毁屡建,终成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之一。这般韧劲,在世界建桥史与族群奋斗史上均属罕见。

俯瞰广济桥(资料图)。

华灯初上广济楼

雕梁画栋、飞檐灰瓦

游人通过广济桥浮桥段(资料图)

广济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座融入日常生活的场所。清晨,菜农推车过桥叫卖青橄榄;午后,导游向游人讲述“仙佛造桥”的传说;深夜,则有人倚栏听潮,私语绵绵。此桥将千年历史折叠于同一平面,实现功能与情感的多元交织。

自宋代建亭定名“冰壶”“玉鉴”起,至明代修建十二座楼台、一百余间亭屋,其雕梁画栋、飞檐灰瓦,极尽华丽。虽原貌不存,但2007年修复后的桥墩、匾联、题刻,仍传递出潮汕文化中深厚的“崇文”特质。

于潮人而言,广济桥不仅是行走之桥,更是谋生之桥、致富之桥。作为古代盐商辐辏之地,桥上鱼肆、果行、茶铺林立,甚至可用吊篮与江船交易,形成“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罕见景象。潮商更从此出发,以红头船运载糖、布、烟,输入米、椒、木,推动贸易网络不断扩展。侨批银信在此集散,桥上潮语夹杂马来话,侨商啜饮工夫茶洽谈生意,商业活力盎然。

广济桥的启闭,犹如一场力学的舞蹈,也是潮人群体命运的绝佳隐喻:“开”是向外开拓、开枝散叶,遂致“有潮水处有潮人”;“合”是向内凝聚、团结互助,故曰“有潮人处有潮团”。这开合之间,吞吐着远行的帆影,也重构着文化的疆域。这开合之间,蕴含着潮人面对命运的深刻智慧:开是向死而生,是包罗万象,合是魂兮归来,是兼收并蓄。

当桥工收起最后一截铁索,浮桥在暮色中开启形成优美的弧线,突然顿悟:潮商千年开合史,不过是用肉身作舟楫,在历史断层处搭一座浮桥。此岸是故土血脉,彼岸是寰球星图,而潮魂永在风浪中——拆解,重组,前行。

与其他著名商帮相比,潮商既无徽商之特权,亦无晋商之旧银号体系,却凭米粮、抽纱、杂货等日常经营,立足市场需求,灵活转向,拓展南洋,展现出极强的适应力和拼劲。正是这种务实与韧性,使潮商群体历数百年而不衰。

广济桥见证了一代代潮籍企业家外出拼搏、回馈乡梓的身影,也传颂着文化名人眷恋故土的情怀。这座桥所凝结的坚韧、精致、崇文、重商与开拓的精神,在全球潮商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只要广济桥在,潮人的根与魂就在。

编辑:周子琪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喜庆教师节
  • 双虹闪现
  • 东海岛外来工“租房村”17天攻坚焕新颜
  • 遂溪县以昂扬姿态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
  • 2025-2026越冬季首批勺嘴鹬飞抵雷州半岛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