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吴川塘尾街道:乡村足球点亮“体育+”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5-09-10 18:11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文图、视频/记者林明聪

9月8日下午4时许,在吴川市塘尾街道高杨社区标准化足球场,教练员指挥小队员比赛的喊声此起彼伏,球场上球员们默契配合,中圈传球、带球过人、突破防守、下底传中,队友及时赶到轻松破门,全队击掌相庆......这充满活力的一幕,正是塘尾街道乡村足球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塘尾街道锚定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以“体育+”融合发展为核心引擎,从完善体育设施、培育特色产业、丰富群众活动等维度发力,推动足球从村民茶余饭后的“兴趣爱好”,蜕变为撬动镇域经济增长、涵养乡村文明、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新支点”,让全民健身成为群众生活“标配”,绘就出一幅乡村美、产业兴、群众乐的健康幸福画卷。

塘尾街道高杨社区建起标准化足球场。

足球基因深植乡土

高屋村走出“国”字号球员

在塘尾街道高杨社区高屋村,足球早已不是简单的运动,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符号。“村里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五六岁的孩子,都能聊几句足球;父子同场、兄弟竞技更是常事。”高杨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高华新的话语里,满是对家乡足球文化的自豪。

这份深厚的足球底蕴,要从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决定说起。彼时,高屋村没有专门的运动场地,孩子们只能在泥地上追逐。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村里集体商议,将一块闲置水塘填平,建起了简易足球场,并成立了高屋足球俱乐部。虽然条件简陋些,但自从有了球场,足球便逐渐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平日里,父子档、兄弟档同场竞技的场景屡见不鲜。如今,随着150多万元资金投入,11人制的标准化足球场在高杨社区落地,村民们终于有了专业的运动场地,“刮风下雨都能踢球,一天都没断过”成为高屋村村民日常的真实写照。

从“水塘球场”到“标准化场地”,变化的是硬件设施,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足球热情。目前,高屋村已构建起覆盖小学、初中、高中、成人的5支足球梯队,形成“全员参与、梯队建设、赛事常态化”的发展模式。其中,高屋小学作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更是将足球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低年级以“激发兴趣、熟悉足球”为目标,通过趣味游戏让孩子感受足球魅力;中高年级聚焦“技能提升、战术培养”,开展班级联赛、校际交流赛。

数十年的精耕细作,让高屋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足球人才摇篮”。2024年1月,效力于新疆斯巴达足球俱乐部的高腾飞入选中国国家男子五人制足球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国”字号球员。这位2000年出生的小伙子,正是从高屋小学足球队起步,15岁接受专业训练,2018年起在五人制足球赛事中屡创佳绩。

截至目前,高屋村已为国家和省市输送了大批足球人才:1名国家运动健将(高腾飞)、3名一级运动员(高康浩、高观轩、杨思娴)、20余名二级运动员,2人入选广东省青年队,2人入选广东省少年队,4人成为职业运动员。在赛事荣誉上,“高屋足球”更是战绩辉煌:以高屋村球员为班底的足球队连续斩获湛江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运动会足球成人组冠军;获得过广东省传统项目小学组冠军,湛江市、吴川市校园足球赛事冠军,被评为“广东省体育先进单位”……“高屋足球”已然成为吴川体育的一张闪亮名片。

塘尾街道的孩子们在绿茵场上奔跑。

全民运动蔚然成风

从“一村热”到“全域火”

距离高屋村不远的塘头村,同样弥漫着浓厚的足球氛围。夜幕降临,塘头村的两个灯光足球场人头攒动,村民们下班后换上运动服,在这里奔跑、传球、射门,汗水与笑声交织。

“塘头社区拥有四个足球场,塘头村两个,公堂儿村1个,那余村一个,都是灯光足球场。”塘头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凌华超说,比如塘头村的两个灯光足球场,每天晚上都“满场”。

塘头村的足球热,源于社区对体育设施的持续投入。在政府引导与爱心企业支持下,塘头村先后建成硬底化村道、塘头小学、灯光足球场、怡老中心、文化楼等配套设施,其中占地4600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为足球运动提供场地,也成为村民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开展亲子活动的“公共空间”,带动3000多名村民“动起来、乐起来”。

如今,塘头村的足球氛围已从“自发参与”升级为“品牌赛事”。自灯光足球场建成以来,村里几乎每年都会举办“迎春杯”七人足球邀请赛,2023年1月,11支周边村镇的球队齐聚塘头,经过多轮激烈角逐,东道主塘头村足球队凭借默契配合与顽强拼搏夺冠。“我们队员来自各行各业,有老师、警察、学生,还有农民,平时各忙各的,一到比赛就拧成一股绳。”塘头足球队队员说,这支从“黄泥土球场”走出的草根球队,用热爱与坚持诠释着乡村足球的魅力。

从高屋村的“梯队建设”到塘头村的“赛事品牌”,足球运动在塘尾街道已实现从“一村热”到“全域火”的跨越。在此之前,春凡勇村、邱屋村、姓邱村等村庄也曾建起足球队,春节“迎春杯”、年例“贺岁杯”等乡村足球赛成为塘尾街道的“传统节日”,每逢比赛,球场周边挤满观赛村民,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极大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塘尾街道的孩子们在绿茵场上奔跑。

“体育+”激活发展新动能

推动赛事“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在塘尾街道,体育的价值远不止于“强身健体”。依托浓厚的体育氛围,该街道积极探索“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的多元融合路径,让赛事活动的“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量”,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

“每年‘迎春杯’‘贺岁杯’举办时,周边村镇的球员、游客都会来塘尾,村里的餐馆、超市生意比平时好不少,我们的羽绒产品也卖得更火了。”塘尾一家羽绒公司的销售杨女士口中的“羽绒产品”,正是塘尾街道的传统优势产业。自2005年起,吴川连续获评“中国羽绒之乡”,而塘尾街道正是吴川羽绒产业的核心集聚区,汇集了多家规模以上羽绒企业,生产的羽绒服、羽绒被、羽绒枕畅销全国。借助乡村足球赛事的“人气效应”,街道积极推动“体育+消费”的融合模式,比如在赛事现场设置羽绒产品展示区,推出“足球赛事+羽绒消费”优惠活动,将观赛与购物结合等特色内容,扩大品牌知名度。每到赛事季,恰逢冬季羽绒销售旺季,大批人流的涌入带动羽绒产品销量同比增长,实现“体育赛事”与“特色产业”的双向赋能。

该街道积极规划“运动+休闲+美食+旅居”一体化旅游线路,串联足球场、生态农庄、乡村民宿等资源,推出“足球研学游”“乡村运动休闲游”等,游客可以观看乡村足球赛,体验亲子足球游戏,还能走进羽绒产业园了解羽绒生产过程,品尝吴川特色美食。在年例、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体育赛事与民俗活动相结合,让游客既能感受乡村足球的激情,又能体验岭南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体育旅游”成为塘尾街道的新增长点。

与此同时,塘尾街道还将健康理念融入“体育+”发展体系,构建“体育与健康融合”的服务模式。街道经常开展“送医下乡”活动,邀请医生、健身教练走进村(社区),讲解慢性病预防、科学运动方法;利用宣传栏、互联网推送健身知识、运动损伤处理技巧;鼓励医护人员为村民“量身定制”健身计划,纠正不科学的锻炼方式。

塘尾街道高杨社区建起标准化足球场。

绘就健康幸福新图景

塘尾“体育强镇”建设再出发

除了足球,塘尾街道还围绕不同群体需求,打造多元化群众体育活动,日常健身活动蔚然成风。街道和社区时常组织各类群众性体育比赛和展演活动,如广场舞大赛、趣味运动会等,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健身需求。结合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篮球赛、拔河赛、趣味运动会;广场舞、健身操、太极拳、长跑等日常健身活动遍布圩区与乡村。

如今的塘尾街道,从圩区到乡村,体育设施日益完善;从青年到老人,全民健身热情高涨;从足球赛事到多元活动,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爱运动、享健康”成为新风尚,“体育强镇”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回顾发展历程,塘尾街道的“体育+”融合之路:建设标准化足球场,是为了满足群众“有地方运动”的需求;开展乡村足球赛,是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体育+产业”融合,是为了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下一步,塘尾街道将继续加大体育设施投入,优化公共服务,推动“体育+”融合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进一步完善足球、篮球等体育场地布局,实现村(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培育更多乡村体育赛事品牌,提升“高屋足球”、“塘头迎春杯”的影响力;深化“体育+羽绒”“体育+旅游”融合,延伸产业链条,让体育成为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力量。

编辑:倪婉婧
值班主任:罗颖露
值班编委:钟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2025-2026越冬季首批勺嘴鹬飞抵雷州半岛
  • 聚焦“00后”乡镇教师 倾听教书育人故事
  • 麻章体育小镇乘风起  引领全民健身新风尚
  • 湛江科技学院迎新  一份特殊的生日蛋糕送给生日新生
  • 改善城市市容市貌,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 湛江市老干部大学(湛江市改制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