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赤坎区民主街道海萍片区的巷道里,志愿者李姐正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清理墙角的积水,“以前这巷子里垃圾堆得走不动道,现在经常有人来巡查、清理卫生死角,住着舒心多了。”这样的日常场景,正是赤坎区推进文明创建的生动写照。
2025年是第八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启动之年,赤坎区以“创则必成”的信念将文明创建、疫情防控与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城市肌理,通过一个个具体场景的改变,以点带面勾勒出文明与民生共生的新图景。
民主街道工作人员在消杀蚊虫。
晨光里的“治理课”:海萍片区从“脏乱巷”到“舒心道”
初秋的清晨,阳光刚洒进海萍片区的窄巷,民主街道干部已带着工具包开始巡查了。“3栋后巷有少量落叶,5栋楼下下水道口需再检查消杀情况”,他一边在工作手册上记录,一边用手机拍下现场照片,上传至工作群。很快,社区保洁员和消杀人员便赶到现场处理。
“以前下雨天,污水混着垃圾臭味,出门都得踮着脚走。”家住海萍片区的张阿姨回忆。为破解这一难题,赤坎区建起“区直机关+街道+社区+志愿者”四级联动机制,把片区治理纳入日常工作清单。
在近期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志愿者们徒手清运巷道垃圾,街道协调的吊车则停靠在巷口,将居民堆放的旧家具、废建材等大件垃圾吊出;专业消杀队伍对下水道、空房墙角等蚊虫孳生地进行“无死角”喷洒。“8月以来,我们累计清理垃圾700多吨,覆盖90栋楼宇,现在哪儿都干干净净。”
如今,海萍片区的窄巷变了样:墙面重新粉刷,路面平整干净,墙角摆放着分类垃圾桶,昔日的“卫生黑点”成了居民散步聊天的“舒心道”。“现在不仅环境好,蚊子也少了,住着踏实!”张阿姨笑着说,不少邻居还主动加入了“楼栋志愿岗”,轮流负责楼道卫生和日常巡查。
寸金街道工作人员在清除高校围墙的杂草。
午后的“文明课”:寸金街道校园旁的“蝶变记”
傍晚时分,放学铃声响起,岭南师范学院门口的学生们沿着整洁的人行道走出校园,路边的半坡地上,几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弯腰清理杂草。“以前这片坡地很多垃圾,一到夏天就臭烘烘的,我们都绕着走。”大三学生小林说,如今这里成了“小绿地”,偶尔还有居民来散步。
这片坡地的蝶变,始于寸金街道的“民生微实事”项目。此前,这里断壁残垣、枯枝粪便堆积,既是校园周边的“颜值短板”,也是蚊媒孳生的隐患点。“不能只清理一次就不管了,要让环境一直好下去。”寸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暑假期间,街道不仅组织党员干部集中清理,还制定了“定期维护+群众参与”的长效方案:每周安排社区网格员巡查,每月联合市、区直机关单位开展“爱国卫生日”活动,党员干部和居民一起动手维护环境。
在寸金二横路平房区,一场“家庭文明小课堂”正在进行。社区工作人员拿着宣传手册,和居民一起清理阳台积水:“大家把闲置的花盆倒过来放,避免积水孳生蚊子,既卫生又文明。”这样的入户宣传,街道每月都会开展,累计已覆盖2000户居民。“以前觉得家里杂物堆着没事,现在知道整理干净不仅看着舒服,还能防蚊虫,我们都跟着学。”居民王阿姨笑着展示自家整洁的阳台,窗台上还摆上了几盆绿植。
如今,寸金街道的校园周边、老旧小区里,“文明”成了看得见的风景:墙上贴着文明公约,路边的垃圾桶分类清晰,学生和居民主动参与环境维护,“环境好了,大家的文明意识也跟着提高了。”李敏说。
民主街道工作人员在清理卫生死角。
暮色中的“大合唱”:协作场景里的“创建密码”
在赤坎区,常常可见这样的“协作场景”:城管队员开展市容秩序巡查整治,环卫工人细致保洁作业,商户积极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党员积极开展“双报到”,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每个群体都用自己的行动为文明城市添彩。
暮色渐浓,海萍片区的路灯亮起,干净的巷道里,老人带着孩子散步;寸金街道的校园旁,学生们笑着讨论周末的“文明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实践阵地的工作人员,正梳理着当天的群众建议,准备纳入下周的工作安排。这些平凡的场景,串联起赤坎区文明创建的轨迹——不追求“一时之效”,而是以“久久为功”的坚持,让文明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群众在日常中感受变化、共享成果。
下一步,赤坎区将继续以“创则必成”的信念,深化文明创建常态化机制,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入手,用一个个具体场景的改善,推动城市文明水平持续提升,为湛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赤坎力量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