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调顺岛的晨光里,孩子们用银铃般的歌声勾勒着岛民生活,传递着文化智慧,这首《调顺网龙谣》正带着六百年的非遗记忆轻轻流淌。
这首由湛江市第三幼儿园精心打造,袁育恒编剧、导演,谭璐欣作词,邱育霖、方松君作曲的童谣,以广东省级非遗“湛江调顺网龙”为创作蓝本,让古老非遗在孩童的吟唱中焕发新鲜活力。
字里行间:网龙风情藏童谣
“老师,网龙的鳞片真是渔网做的吗?”“我们用积木搭个码头,让网龙游过去吧!”在湛江市第三幼儿园,《调顺网龙谣》的传唱像颗石子,激起孩子们对非遗的好奇涟漪,这正是创作者们的期盼。
“第一段写人文环境,第二段写网龙怎么做,第三段写网龙如何呈现,最后写网龙带来的愿景。”这是园长谭璐欣为这首童谣定下了脉络。灵感迸发的她不到半小时便完成了这份勾勒调顺网龙灵魂的词章。
歌词中,湛江白话“细路哥”这一称呼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中间的念白“渔网织成金鳞片”这一生动表达,让孩子们能轻松想象网龙的模样,用雷州方言念白“调顺网龙真是威,真是威!”收尾,营造出方言趣味性……歌词里满是调顺岛的烟火气与文化味,为童谣增添了浓郁的本土亮色。
正如谭璐欣所说:“歌词里有调顺岛的根,从风光到网龙,从民俗到愿景,让孩子们在演唱里读懂家乡。”
声回韵转:乡音童趣活非遗
“一开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谭园长打着节拍念出来,我们才恍然大悟。”谈及旋律创作,老师邱育霖笑着回忆。她和搭档方松君最初想以纯演唱形式呈现,却总觉欠缺灵动,但方言融入后歌曲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三位创作者发现,许多本地孩子不会讲湛江白话、雷州话,“本土语言危机”让她们坚定了“用方言唱歌”的想法。“不能够让家乡话产生断层,我们希望这首童谣用本土方言唱出来。”谭璐欣说道。
但排练时,孩子们面对不太会讲本地方言的情况,老师和家长便联手一句一句教,配合肢体模仿和语言诵读,让孩子们更直观理解“网龙”的形态和文化内涵。渐渐地,孩子们把童谣挂在嘴边吟唱,游戏时自发组建“舞龙队”,“唱跳结合”的方式让方言成了孩子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整首童谣的旋律像调顺岛的海浪,让六百年非遗从博物馆展品从孩童嘴边唱响、身上演绎。
童声之外:非遗扎根少年心
湛江市三幼自2021年推动“非遗进园区”以来,三位创作者所期盼的是:“通过课程浸润和多元活动,让童谣成为文化载体,将调顺网龙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生活化符号,进一步推动非遗从‘进校园’走向‘活态传承’” 。
童谣传唱后,变化悄然发生。以前对“网龙”一无所知的孩子,如今会自然吟唱“渔网扎,草叶围”,用积木搭建“调顺码头”……目前,幼儿园计划全面推行每周“湛江白话日”,孩子们用白话打招呼、唱童谣,推动方言的传承。老师们还计划将调顺网龙融入项目式学习中,联合湛江十九中“调顺网龙教育基地”开展跨园际文化展演,组织“大小传承人联动”,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我们期待通过童谣,让孩子提升审美与创造力,潜移默化培养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形成‘我是湛江人’的自豪感。”谭璐欣表示。湛江调顺网龙正通过童声演绎的创新形式,让非遗以年轻化表达融入当代生活。未来,《调顺网龙谣》将通过各类活动在学校、社区传唱,将非遗“湛江调顺网龙”娓娓道来,为岭南传统文化传承开辟出更广阔且生动的路径,激扬起非遗更强的生命力。
《调顺网龙谣》
咚咚锵,咚咚锵,
调顺岛上好风光,
细路哥呀好得意,
阿公阿婆笑洋洋!
(念白)
渔网扎,草叶围,
竹篾弯成新月弧,
阿公教我扎龙身,
渔网织成金鳞片。
正月十,年例到,
网龙出游好气派,
龙头摇,龙尾摆,
调顺网龙真够威。
龙珠引,鼓声响,
龙游水滩到田园,
风调雨顺好运来。
(雷州方言念白)
调顺网龙真是威,真是威!
编剧、导演:袁育恒
指导老师:邱育霖、方松君
词作者:谭璐欣
曲作者:邱育霖、方松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