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地方戏曲在传承以及发展的过程当中,一直都存在着“守正”和“创新”这两个方面的命题。雷剧是广东四大剧种当中的一种,同时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通过教育传承、数字技术融合、影像传播等多种路径,实现了传统艺术的现代突围,为地方戏曲实现活态传承树立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实例。
雷剧艺术的
历史积淀与当代困境
雷剧是雷州半岛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凭借质朴粗犷的表演风格和生动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岭南戏曲界独树一帜。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意味着其文化价值获得国家认可。雷剧艺术历经发展,形成独特声腔体系,助力雷州歌向雷剧转变,实现质的飞跃,成为雷剧区别于其他戏曲的重要标志。
不过,雷剧和众多传统戏曲一样,遭遇颇为严峻的传承危机,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老一辈艺术家年事已高,而年轻一代因为学习雷剧所需时间较长且经济收益较低,对雷剧鲜少表现出兴趣,如此一来便使得技艺传承缺乏后续力量。观众老龄化情况严重,中青年群体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冲击,对于雷剧的认同程度有所下降,致使市场不断缩小。如何在维持艺术原本面貌真实性的前提下,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已然成为雷剧传承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教育传承与数字赋能
构建新型传承体系
面临传承困境时,雷剧近年来积极探寻“非遗+教育”这种全新的传承模式。2025年6月,广东省文艺名家“林奋工作室”暨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林奋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举行揭牌仪式,这也意味着雷剧传承从此正式迈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这样的举措把非遗传承从以往传统的师徒制进一步拓展到了现代的教育体系,从而构建起更为系统化制度化的传承路径。该工作室提出了“非遗+数字科技”的全新理念,打借助AI技术和XR技术活化雷剧经典艺术。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将以此为重要载体,着力打造出一个具备技艺传承功能、能够孵化创新成果等多重作用于一体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以此培育出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传承的另一重要成果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2025年5月,湛江艺术学校学生黄健坤凭借雷剧经典《林冲夜奔》中林冲一角的精湛演绎,斩获第二届粤港澳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的“金花十佳”奖项,这是湛江市首次在该省级权威赛事中实现小梅花“金花十佳”奖突破。这一成就表明,通过“校团合作”模式以及“课堂+舞台+赛事”三维培养体系,雷剧艺术完全能够在新一代传承者的手中绽放出光芒的。
影像传播与跨界融合
拓展艺术表达边界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传统艺术的传播方式正经历着十分深刻的变革。摄影家郑恭耀前后耗费了10余年的时间记录雷剧,其举办的《雷剧人生》摄影展,先后在北京中国摄影画廊以及珠海影像空间艺术中心进行展出。通过静态影像这一现代艺术形式,该展览较为完整地向公众呈现了雷剧艺术的丰富内涵与生命力。展览作品一方面捕捉到了演员们台前幕后鲜活的样态,另一方面也记录下了乡村戏台前村民观剧时真情实感的流露,从而构成了一部“雷剧艺术的视觉百科全书”。这样的影像记录,不但具备档案保存的价值,而且通过艺术的再创作进一步扩大了雷剧的社会影响力,让原本对雷剧并不了解的城市观众有了接触并欣赏这一传统艺术的机会。
守正创新的
辩证思考与未来路径
雷剧的现代突围实践引发我们对“守正”与“创新”关系的深层思考。“守正”并不是单纯地对某一种形式进行简单的模仿与复制,而是对于艺术的本质以及核心价值的一种坚守行为;而“创新”也绝不是毫无根基可言的刻意标新立异,它应是在传统基础之上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雷剧的“守正创新”之路证明:传统艺术完全可以在保持本真的同时,通过教育传承、技术赋能、影像传播等多维路径,达成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的目标,进而完成从“遗产”向“资源”的现代转型,推动雷剧实现从地方小戏迈向文化符号的价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