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至18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湛江日报社承办的“湛江千村达人小红书培训暨‘大V看湛江精彩百千万’”主题活动将举行。(9月17日《湛江日报》)
备受关注的“湛江千村达人小红书培训暨‘大V看湛江精彩百千万’”主题活动,在一片“围观”与“点赞”中启动。其以“媒体+”为纽带,将社交媒体流量与“百千万工程”深度绑定,绝非简单的“打卡种草”。摆脱“流量即热度”的局限,通过系统性布局让流量“长”出致富果,湛江正发力一波“流量变现局”。
流量要“结果”,先得扎下“本土根”。相较于单纯邀请外地大V“打卡种草”的瞬时热度,这次活动显然更看重本土达人的成长价值——100名本土学员涵盖政企人员、创业者、基层工作者,他们懂乡音、知乡情,能把赤坎老街的韵味、湛江特产的风味讲得真切动人;而全国知名的小红书创作者,自带流量更兼有外部视角,能用异乡人的“惊艳感”引起外地网友的共鸣。这种“内生力+外驱力”的互补,既有打动本地人的“烟火气”,又有吸引外地人的“新鲜感”,能避免“外来流量留不住”的局限。当流量创作者从“过路客”变成“常驻军”,让“流量池”长出“致富果”,便有了底气。
流量要“结果”,还需找准“转化器”。活动聚焦“培育、内容、转化”三个关键,直指新媒体助农的核心痛点:培训直击“不会创”的痛点,以实操教学让本土达人掌握“把特色变爆款”的能力;优质内容破解“引不来”的难题,通过差异化表达让农特产品、文旅资源与大众需求精准对接;而“种草到下单、引流到客流”的路径探索,则打通了“变现难”的最后一公里。从组建“媒体+农业”人才库,到报社联动资源推动成果转化,湛江的目标清晰且务实——让社交媒体流量不只停留在手机屏幕上,而是转化为农产品的销售量、乡村旅游的客流量,最终成为农民腰包的“鼓胀量”。
活动的深层意义,更在于为“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湛江样板”。它证明县域乡村振兴的新媒体之路,不是零散的“网红营销”,不是偶然的“流量爆发”,而是需要通过“培育人才—打造内容—搭建渠道—实现转化”的全链条布局,彻底挖出连通社交媒体的本地“流量池”。承办方的专业支撑、政企民的协同参与,更让这场活动从“部门行动”升级为“全域合力”,彰显了“媒体+”模式集聚资源、激活潜能的独特作用。
不久的将来,当越来越多湛江故事通过小红书走进大众视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宣传活动的成功,更是一座城市以“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务实。特产因达人笔记“种草”热销、乡村因文旅推荐“爆火”出圈、农民因流量转化“鼓胀”增收,那些“泼天的流量”,便真正成了“泼天的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