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平赤坎古镇一角。
这是一次比较特别的怀旧之旅!
车过潭江大桥时,夕阳正将水波染成金红。窗外掠过碉楼的剪影,像时光深处竖起的惊叹号,蓦然冲开我记忆的闸门。哦,开平,阔别60年了,今天我又回到你的身旁了。
1965年秋,我们华师文四(3)班被安排到开平华侨中学作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实习。侨乡风情万种,且开平有“小武汉”之称,因此我们都很兴奋!
武汉有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开平亦有新昌、长沙、荻海三埠相望。当年我们华师学子初到时,最先记住的就是这个“小武汉”的称谓。3个埠如3颗明珠缀在潭江玉带上,新昌商业繁华,长沙是行政中枢,荻海为交通咽喉,共同编织侨乡的别样风采。
想当年初到开平,一切都颇感新鲜。记得进驻侨中的第一天,校方派员带我们熟悉环境。站立在三埠交汇处的潭江岸边,眼前满是穿梭的帆影。然后我们游览三埠:新昌埠的骑楼里飘出咖啡香,那是南洋归侨带来的异域风情;长沙埠的机关大院里,绿树成荫,风景迷人;荻海埠的码头工人哼着咸水歌,扛包的身影在夕阳下变成立体城雕。三埠各有千秋,却又水脉相连,恰如武汉三镇共饮长江水,开平三埠同吹潭江风。
当年的华侨中学就坐落在三埠之间的长沙洲头,推窗可见三地往来舟楫。假日我们最爱沿着江岸漫步,从长沙的党政机关走到新昌的商贸市场,再搭渡轮去荻海看渔船归港。三埠一日游成了我们实习期间最惬意的记忆。
今次自驾游三埠,是我女儿提议的。她说从网上获悉国庆中秋假期,三埠有特别的文旅项目,值得一游的。她的提议获得一家子齐声响应。尤其是我,旧地重访,愿望更为强烈!
哦,甲子回头,60年后再访,三埠早已变了模样。新昌的骑楼群修复如初,却开起了网红咖啡馆;长沙的机关大院围墙拆除,变成了市民广场;荻海的码头改建成了观光平台,只有那棵老榕树还认得旧人。唯一不变的是三埠之间的摆渡船依然在潭江上穿梭,连接着三地的烟火人间。
站在重新修建的潭江大桥上俯瞰三埠全景,忽然懂得所谓“小武汉”的真正内涵——不仅是地理形态的相似,更是那种因水而兴、因商而旺的城镇气质。武汉三镇托举着长江经济带的辉煌,开平三埠则承载着侨乡文化的薪传。新昌的侨汇、长沙的政务、荻海的物流,就像3根支柱,共同撑起开平发展的天空。
侨乡的雕楼,是榜上有名的国际级非遗项目。此刻自力村碉楼群,正披着中秋月华,彰显侨乡文化的三重投影——新昌的开放包容,长沙的沉稳持重,荻海的豁达变通,这三种气质在碉楼的建筑美学中得到完美统一。中西合璧的穹顶下,是三埠人民共同的精神图腾。
夜幕降临。夜色中的三埠灯火如星河坠落:新昌的商业街霓虹闪烁,长沙的办公楼灯火通明,荻海的渔火点点如星,三片光域在潭江倒影中交相辉映,勾勒出侨乡发展的三维图景。此刻我忽然明白:三埠从来不是三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互为唇齿的命运共同体。
归途车上,音箱里飘着老歌:“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后视镜里,三埠的灯火渐次模糊,却依然能分辨出新昌的金黄、长沙的纯白、荻海的湛蓝——三色光华交汇成侨乡永恒的虹霓。
今月曾经照三埠,古人今人若流水。这次我们一家子自驾游三埠,在埠3日,参观了多处景点,见识了诸多亮点,尤其参观了赤坎古镇华侨影视基地,节日的节目别出心裁,精彩纷呈;同时领略了水城开平的三江六岸九桥的宏伟气魄,可谓大饱眼福。然大凡景区策划,无非根据特点和优势搞些创意,标新立异,理念上却难免大同小异。要谈感受,对我来说最深刻的还是重返旧地,温故知新。唯愿潭江明月夜夜圆,映照新昌骑楼、长沙机关、荻海码头,更映衬千年古埠的历史长卷……
“小武汉”蕴含的大文章可读耐读。哦,忘不了的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