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大理古城时,雨,竟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这雨多少给我们这些带着满腔热情对它心心念念、不远千里奔赴而来的旅人,消减了些许兴致。但,既来之则安之,雨中游古城,说不定让我们领略到它别样的风情。
撑着一把透明的小雨伞,走在古城的红龙井街上,看晶莹雨滴如珍珠般从伞顶一颗又一颗地滑落……走着走着,竟看到了红龙井街上那闻名遐迩的景观——“玉白菜亭”,亭里面有一颗巨大的石雕白菜,因为这颗“玉白菜”,我们也了解到了红龙井街这个街名与孝文化相关的典故。稍作停留之后,我们开始沿着这条树中有花、花旁有水流、建筑古香古色的古街漫游起来,而古街中间那条清澈欢快、两岸鲜花簇拥的潺潺溪流更是增添了我们无限的游兴。因为古城背靠苍山,面朝洱海,故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绕古城”的独特景观。在这座海拔约2000米的古城里,棋盘式街道布局以复兴路为中轴,保留着明清时期“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观,与穿越溪流构成“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美丽格局。而沿着这条穿城而过的小溪流往前走,才发现,古城里的人们,真的是把“云南十八怪,鲜花论斤卖”的生态优势发挥到极致了。只见清溪两岸,各种艺术造型的花盆装着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鲜花,简直为这条鲜活的溪流镶上了美丽的花边,而溪流上方,有些地方还时不时架上古雅的小桥,要不然就是在溪流中心,独具匠心地摆放着天然造型的石头桌椅。游人坐在鲜花流水中,一边欣赏两岸的街景一边品尝当地的风味美食,身处其中,那美妙愉悦的氛围,让人流连忘返。
但,谁能想到这么一个美丽如画的古城,竟有一段无法忽略的厚重历史。
大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南诏国时期,当时这里就是云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现在我们看到的大理古城主要建筑是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修的,距今已有643年了。第一个重要时期是南诏国时期(8世纪到10世纪),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南诏王把都城迁到了太和城(今大理地区),到了唐贞元四年(788年),又把都城迁到了羊苴咩城(大理旧城),这奠定了大理作为云南政治中心的地位。第二个重要时期是大理国时期,从公元937年到1253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继续以羊苴咩城为都城,保持了南诏国时期的政治地位。第三个时期是明朝重建古城,1382年,明朝军队平定云南后,在原来羊苴咩城的旧址上重建了大理古城,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城格局。正因为这样的历史价值,大理在1982年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总是周而复始地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古城便如一位历尽千百年沧桑、却依然沉默如古井的老人,见证着风云际会跌宕起伏的历史情景。
雨中的古城,虽然依然游人如织,但有一种慢下来的安静。街道两旁的银饰手工作坊里,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银匠,正在专注地打磨着手里的银器,即使游人驻足挑看着他们的商品,他们也不叫卖介绍,依然头也不抬地捣弄着手里的活儿,那种安静与买卖随意的松弛感,反倒让人莫名地感到亲切与信任。而在他们的旁边,有时,还有一两个同样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年迈阿妈,端坐在清鲜翠绿的草药摊后面,慈祥而又好奇地打量着过往的行人。一种古老而又淳朴美好的民族风情,透过门口的花团锦簇,正氤氲在这清溪花影相伴的古街上。难怪即使下着雨,人们拍照的兴致依然不减,都想把此情此景,这座古城的美,永远留在生命的底片中。
走走停停中,不觉已来到了五华楼下,抬头仰望时,不禁想到之前对相关资料的了解:据史书记载,五华楼方5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下可建5丈旗台,是南诏王宴请西南夷16国国君及其他国宾的地方。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曾经驻足于楼前……如今,身临其境,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让我对这座楼又多了一层感慨。我们来到五华楼上,作为全城的制高点,大理古城的古香古色、充满民族风情的民居也尽收眼底,而此时,在如烟如雾的细雨蒙蒙中,满城的鲜花更是把这些民居衬托得如同世外桃源般,美得那么如梦如幻。而满街五彩缤纷的雨伞,也如一朵朵盛开的花儿。这些“花儿”,悠游在时远时近的民谣中,想不到,竟给雨中的古城也带来了别样的韵致。这韵致,不禁让人想起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一文中所赞叹的模样:“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而此刻,雨中的大理古城不也如此动人么?
导游说,要把大理游遍读透,几天几夜的时间都不够,那就留下这念念不忘吧,让人在往后的岁月里,有了想象它或者再度奔赴它的兴致,这,也应是大理的魅力吧。回程,我们在五华楼下品尝了大理的风味小吃饵丝和饵块,还有烤乳扇。我相信,这些接地气的食物,将使我们对大理这不到一天的“轻接触”,通过味蕾,沉淀为回忆里的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