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在开幕式现场表演。 新华社发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开幕。20对可爱的吉祥物人偶“喜洋洋”“乐融融”登场,瞬间变成全场焦点之一。它们活力满满,一会儿轻盈地旋转跳跃,一会儿俏皮地摇头晃脑,尽显活力与萌态,成为传递大湾区活力的小精灵,瞬间“圈粉”无数。从“武术少年”到“国民萌宠”,萌倒一众网友的“喜洋洋”“乐融融”吉祥物的内胆竟然是一群武校学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呈现出最佳效果,需穿戴8公斤重的演出服数小时,每天训练旋转跳跃数千次。这对作为内胆的孩子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从一开始的笨拙到熟练后摸索出符合吉祥物的“呆萌”动作,支撑“吉祥物”出圈的是孩子们踏实的基本功和艰苦的训练,亦离不开他们“天真爱笑爱琢磨”的性格特质。

吉祥物扮演者武佳琪(左)和吉木沙子(右)。
四个月修炼“刚柔并济”萌态
“一个简单的卖萌小动作,在人偶服内胆里实际要做出的动作幅度特别大。”
离十五运会开幕式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网络上关于十五运会吉祥物人偶“喜洋洋”“乐融融”演员的讨论一天比一天“热”。吉祥物演员们时刻饱满的状态和展现出来活泼开朗的个性与吉祥物软萌的外表完美贴合,有观众亲切地称呼它们是继“冰墩墩”后又一萌物,也感叹吉祥物内部表演者为其赋予了有趣的灵魂。
为吉祥物赋予灵魂的原来是一群来自佛山市黄飞鸿文武学校的学生,他们年龄在14-16岁之间,也被网友们亲切称呼为“小孩哥”。11月11日,佛山市黄飞鸿文武学校副校长张莹嫣及参与吉祥物表演的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够担任这项重任感觉骄傲又激动。
时间追溯到2024年12月2日。组委会致电张莹嫣,表示希望能在该校挑选一些学生作为十五运会的演职人员,其中就包括吉祥物人偶服演员。
“选拔标准相当严格。”黄飞鸿文武学校总教练薛义官回忆道,“首先,吉祥物形象萌态十足,演员的个性也得可爱;其次,要纪律性强,这样才能配合完成各类动作;再者,由于吉祥物重达8公斤,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武术功底,唯有如此,才能在艰苦训练中迅速适应,实现武术刚劲与吉祥物可爱的完美融合。”就这样,一批开朗又充满活力的武校少年脱颖而出。
2025年8月,学校给放暑假的学生逐一打电话,通知他们提前回校训练。“他们平时训练动作利落,要做出歪头、扭胯的萌态,得从头学。”张莹嫣说。
针对性训练为期4个月,日常训练内容丰富,包括每天的跑操,还有上肢、下肢以及核心力量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提升他们的耐力和平衡力。为了让“海豚”摆动更自然,他们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旋转、跳跃、摆臂超2000次。薛义官说,每次训练孩子们都大汗淋漓,衣服湿了换、湿又再换……
长期磨练达到与皮套的完美“萌”合
“许多在台下被记录的动作都是自然而然地做出的,没有刻意地表现。”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惊喜亮相后,不少被现场观众无意“捕捉”到的吉祥物扮演者们萌趣十足的动作再度掀起了一股热潮。其中,他们蹲起又跳开、快速摆尾的动作更是让不少人感叹其与白海豚“呆萌”的形象完美贴合。
“动作的出圈让人意想不到。”学生武佳琪表示,大家平时就爱动、爱跑、爱跳。“刚开始大家都先适应人偶,一开始想挥手,磨合后可以自如地行动。许多在台下被记录的动作都是自然而然地做出的,没有刻意地表现。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感觉很开心。”这也是许多观众喜爱全运会吉祥物演绎的原因,少年人天然去雕琢的演绎与充满活力的想法,与吉祥物传递的理念不谋而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动作缺乏操作难度。记者现场试穿了8公斤的“喜洋洋”“乐融融”的吉祥物服装,发现连简单的把脚部摆正都十分困难。“很多人初穿服装会遇到这种问题,摆正它需要大腿用劲、脚尖绷直、脚跟用力。”武佳琪说。
因为表演者的手部位置实际位于头套处,萌翻一众人的“摆手快走”动作,实际上需要腰和胯大幅度地带动皮套手部的摇动,最终呈现出视频中的状态。想做到“人偶合一”需要数千次训练。“如扭胯、跑步的动作都需要长时间地训练,我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训练,不断地磨合,才能做到与皮套的完美融合。”武佳琪说。
少年变化肉眼可见
训练的日子里,少年们的变化肉眼可见。渐渐地,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导演组指定的动作,还在日常玩闹中,创新出了许多高难度动作,例如:倒立斗舞、摇尾巴、飞踢等。
体重的变化也相当明显,“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孩子们还都是圆嘟嘟的脸,几个月下来,发现他们的脸都变尖了,每个人都瘦了。但是他们的脸色也比以前更红润了。”张莹嫣说。
“营养有没有跟上?”面对记者“质疑”,薛义官笑着解释道:“食堂每天准备4餐,早餐有包子、玉米、红薯,午餐和晚餐是米饭、面条配荤素菜,晚上训练结束还有夜宵加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不能怠慢的。”
“给大家带来快乐很幸福”
对于开幕式,“萌趣担当”们怎么看?
作为“萌趣担当”中的一员,16岁的武佳琪说,为完美呈现大湾区吉祥物的最佳状态,他比任何一次训练或彩排都更加卖力。身着8公斤重的人偶服,在台上一刻不停地蹦跶半个多小时。
他分享了人偶服视角中的开幕式舞台,“视野只有嘴部网纱的一条缝,只能看到前方两三米的路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但耳麦里传来的音乐声、乐器声,还有如潮水般的欢呼声,光听着就特别亢奋,同时也深感光荣,特别想扒下头套看一眼。”
同样16岁的吉木沙子,回忆开幕式上的经历时分享道:“跑到后半段真的有些累,但一路上有很多人跟我打招呼。退场的时候,遇到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喊‘喜洋洋’来了!我在头套里忍不住笑了出来,又做了几个可爱的动作,疲惫感瞬间一扫而光。”他坦言,自穿上人偶服后,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能给大家带来快乐是一件幸福的事。
“脱下头套后,我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头看看完整的全运会舞台,真的好美!”吉木沙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