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上海歌舞团《永不消逝的电波》迎来第800场演出

“电波”不息,热爱在心中成长

2025-11-14 09:10 来源:解放日报

“说实话,《永不消逝的电波》创排之初,对于以舞蹈方式呈现隐蔽战线题材,外界不看好。”今天,上海歌舞团《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在美琪大戏院迎来第800场演出。“电波”制作人、艺术监制陈飞华自豪地说:“经过我们的努力,拿出了让观众非常喜欢的作品。”

昨天,《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组与观众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分享7年多来台前幕后的故事。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将“电波”视为职业道路重要节点,“非常幸运在一个对的时间点,遇到一批好演员,成就酣畅淋漓的创作”。

“经过这7年多时间,角色仿佛与我融在一起,我多了一些以前没有的勇敢,多了很多不曾想过的思考。”男主角李侠饰演者王佳俊说,“‘电波’之后,再演以前的舞剧,我们都会重新思考如何塑造角色。‘电波’像老师,像课本,一直在源源不断教我新的东西。”

“饰演兰芬一角,教会我生活还是要有根,扎得越深,才能够长成树,开成花、结成果。”朱洁静感慨,“上海歌舞团有这么多可爱的一代代舞蹈演员互相陪伴,互相托举,承载着‘电波’。舞蹈是团队的艺术,我们愿意相信,愿意付出,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我们的青春使命,我觉得很有能量。”

“上海歌舞团演员特棒,我凌晨4点把做好的音乐发给导演,其他舞团怎么也得排三两天,‘电波’剧组当天中午12点就把配合音乐的舞蹈排练视频发给我,比如‘旗袍店’一段,导演说,‘看我们跳得多好,你快写下一段’。”作曲杨帆的一番话,让在场所有人开怀大笑。

“电波”是多媒体设计张松参与的第一个舞剧作品,“在这之前,我只看过一次舞剧,没看懂。我来上海后看了‘电波’三段排练,一下被震撼了。开场雨伞舞,导演要求雨的变化要配合音乐、表演,不能多不能少,严丝合缝。 下转 4版(上接第1版)我用了很多雨,比如密码雨、缓慢的小雨、大雨、慢放的雨、零星的雨,‘电波’的精益求精可见一斑。”张松笑言,“‘电波’首演后两三年里,找我做设计的全是舞剧,有剧组甚至说,就要‘电波’那种雨。”

2018年8月18日,执行编导吴欢记忆犹新,这是他加盟“电波”的日子,“这些年,我主要干了一件事——守护‘电波’。”

“电波”一个月巡演4个城市,每个城市4场演出加排练,吴欢1个月要看20遍“电波”,“演员们在舞台上所有微妙的变化,我能第一时间感觉到。‘电波’一直在巡演,能安安静静排练的时间极为宝贵。每到一站,我们都有雷打不动的联排,服化道、舞美装置全部重新来一遍,这么多年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周四晚上走台,周五下午联排,联排完是下午3点半,到晚上7点半演出有4个小时。这4个小时,我们和演员用聊天的方式沟通排练中的问题。周六下午演出完,到周六晚场,中间有3个小时,我们也会排练。”

吴欢向年轻演员分享朱洁静的演出经验,“每一场演出,她都会自省,问我今天‘兰芬’在吗?有没有跳‘过’了?她真的每场都在问,甚至等不到结束,上半场一下场就发信息问我现场表现如何?”吴欢把朱洁静“熟戏生跳”的理念送给所有演员,“去爱护角色,去爱护这个剧。”

吴欢同样严格要求自己,“有一次,洁静给我发了观众截图,这位观众在剧场二楼边座发现《渔光曲》斜线队列不齐。”从那之后每一次排练,吴欢在正面排齐队列之后,再到下场门、上场门分别确认队列在一条线上,“不管观众在二楼三楼还是四楼,在哪个角落看戏,都要保证这条斜线是齐的。”

“坚守‘电波’,是一种使命。”吴欢一直记得“电波”巡演100场时总编导韩真的话,“韩导说,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有责任讲好英雄的故事,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了,攥紧它,然后一棒棒传承下去。”

1999年出生的观众朱佳怡看了30场“电波”,“我第一次和‘电波’遇见,还是入党积极分子,在党校培训时看到它的介绍。我看第一场‘电波’在大二时,我觉得它不仅是艺术,更在传达精神信仰。”工作后,朱佳怡去剧场次数不如大学时多,“但是我对‘电波’的热爱越来越浓厚,信仰越来越强烈。它深入我们每个观众心中,大家一起成长。”

“00后”观众陈陆子怡第一次看“电波”还是在高中,如今她看了逾100场“电波”,此次专程回国参加“电波”800场纪念演出,“我们在美琪大戏院陪‘电波’度过第300、第400、第500场到现在的第800场纪念演出。它像城市会客厅,朋友来上海,我会带他们来看‘电波’,它是城市历史的载体,也代表上海原创最高艺术水准。‘电波’承载的红色基因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中共有的。”

“‘电波’开辟了中国舞剧市场化之路。”编剧罗怀臻表示,青年艺术家把他们对影视作品的体验融入红色题材舞台创作,“找到了共情点,有了人性化的发掘,创作不再流于概念。”

罗怀臻的观点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不谋而合。“舞剧成本高,团队庞大,过去舞剧演出,艺术影响力可能大大超越市场影响力。但是‘电波’让我们的同行、剧院、演出商甚至让观众都看到了作品的市场效应,开启舞剧市场化的尝试。以前大部分舞剧去一个城市,最多巡演2场,如果演得好再加1场。‘电波’起码演4场,甚至在三四线城市都能连演五六场。全国都抢着来邀请。”马晨骋说,“另一方面,‘电波’在上海驻演,让观众养成去美琪看‘电波’的习惯,创造了类似百老汇和西区的模式,产业共生,艺术滋长,所有人为‘电波’努力,让它生生不息。”

韩真、周莉亚已在畅想着第1000场纪念演出,“也许第1000场,我们会排演特别的版本。未来有好多惊喜,值得期待。”(记者 诸葛漪)


编辑:徐卫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龙争虎斗 八方武杰会港城
  • 湛江非遗“三绝”惊艳亮相赛场
  • 十五运会散打男子60公斤级1/8决赛   “湛将”王艺霖战胜对手,昂首晋级八强
  • 十五运会官方特许商品受欢迎
  • 霞山陈铁村华锋长者食堂五周年庆  “免费午餐”温暖村里长者
  • 湛江奥体中心举行十五运会武术散打赛事全要素、全流程演练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