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景观和广州塔。
11月的粤港澳大湾区,热情涌动,亿万目光聚焦于此。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首次由香港、澳门与广东共同承办,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首次联合举办全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书写“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的绚丽篇章。
位于广州的广东省奥体中心,全运会开幕式在此举行。
历史首次:
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 提升全运会影响力
第十五届全运会是历史上首次由多地区联合承办的全国性综合体育盛会。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首次与内地省市共同承担全运会组织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展现了大湾区在“一国两制”方针下的协同发展与深度融合。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全运会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未来大型体育赛事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香港单车馆,全运会场地自行车比赛在此举行。
历史突破:
践行节俭绿色理念 开创全运会场馆建设新范式
本届全运会的运动员规模已超过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迎接赛事,共有105个场馆投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全运会新建场馆仅5座,为近几届最少,更在全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的突破。
本届全运会秉持“节俭”与“绿色”理念,以“焕新”为核心,通过原址改造与科技赋能,全面提升场馆功能,满足赛事需求。以深圳市体育中心为例,这座始建于1985年的地标性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深圳“八大文化设施”之一,也是深圳首个获得“鲁班奖”的建筑。
深圳湾体育中心。
改造后的深圳市体育中心包含一座4.5万座的专业足球场和一座1.6万座的综合体育馆。据深圳市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专家吕佩蕾介绍,体育场的改造属于保护性重建,保留了场馆外围的72根柱子与环梁,其余部分拆除重建。焕新后的体育场兼顾赛演多功能需求,为观众提供极致的观赛体验。
场馆设计还体现了人性化与智能化。智能化卫生间系统可根据人流实时调整男女卫生间比例,有效缓解排队问题;AR导航系统为观众提供从入场到离场的全程便利。综合体育馆配备可开合屋盖、可折叠移动式斗屏及预埋制冰管道系统,实现16项赛事的快速切换,满足篮球、网球、冰上项目等多功能需求。
深圳市体育中心是十五运会场馆建设的缩影。珠海横琴国际网球中心、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等场馆均代表国内乃至国际顶尖水准。赛事结束后,深圳所有永久性场馆利用率可达100%,深圳湾体育中心拆除围墙,成为“共享健身区”;深圳市体育中心地下商业街串联8个主题公园,形成集观赛、商业、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商业体。
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全运会排球女子成年组比赛在此举行。
历史首创:
跨境赛事实现无缝衔接 打造跨境体育品牌
本届全运会首次实现跨境赛事,马拉松和自行车项目在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越粤港澳三地,体现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实践。
十五运会田径(马拉松)比赛全程42.195公里,选手经深圳湾口岸进入香港赛段,深圳段约20.345公里,香港段约21.85公里,形成“一线连双城”的独特赛事体验。深圳湾口岸作为赛事人员出入境推荐口岸、物资出入境指定口岸,承担深港跨境马拉松赛的保障任务。
据介绍,针对跨境马拉松,边检创新实施“前置查验”,在赛事起终点设前置查验区,参赛及保障人员提前办理边检手续,赛事期间通过口岸区域无需停留。同时,通过手环定位、人脸识别等技术,实时掌握人员及车辆轨迹,确保“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无障碍”。
2025年2月23日,深港跨境马拉松测试赛成功举行,为正式赛事积累了经验。海关在旅检口岸设置“专用通道”和“无障碍查验区”,确保涉赛人员高效通关;对涉赛物资开设专用窗口,实施“专人提前对接、口岸即到即验”模式,提升通关效率。
公路自行车赛同样实现历史性突破。男子个人赛首次串联粤港澳三地,并首次利用港珠澳大桥作为赛道,是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自行车赛事。比赛线路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连接香港、澳门、珠海、横琴等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城市道路,赛程达231.8公里,其中香港段55.8公里,澳门段13.5公里,珠海段117.7公里,横琴段44.8公里。104名运动员将先后6次通过三地口岸。
赛事通过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技术,实现运动员在230公里赛道上以40公里以上时速无感快速通过口岸。这一创新进一步彰显了港珠澳大桥“湾区纽带”的价值,为未来跨境活动提供了样本。
据介绍,自行车男子个人赛是全运会史上赛道最长的公路赛事,也是粤港澳三地同日承办的跨境赛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未来,类似赛事有望长期举办,打造成为跨境体育品牌。
第十五届全运会以历史性的联合承办、节俭绿色的场馆建设、跨境赛事的创新实践,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活力与潜力。这场体育盛会不仅提升了全国运动水平,更为大湾区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谱写了“一国两制”下区域协作的崭新篇章。
综合央视、南方日报、澎湃新闻等报道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