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岭南师范学院,空气中弥漫着海风特有的咸润,也夹杂着一股紧张而热烈的备赛气息。202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在即,作为“水产养殖技术”赛项的承办地,岭师的校园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备战预热已全面展开。
走进即将作为赛场的体育馆,大学生们正进行着球类训练——与此同时,场馆的运维团队已整装待发,这片充满青春律动的日常空间,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切换为严谨专业的赛时模式。
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赛点负责人刘锴栋。
“学校高度重视,围绕场地、设备、后勤、志愿者服务四大关键维度推进筹备,确保赛事顺利落地。”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赛点负责人刘锴栋介绍。清晰的规划图已经就位,从比赛区的划分,到选手检录、媒体采访等功能区的设置,都已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设备与材料上,按竞赛要求配齐凡纳滨对虾、石斑鱼等实操样本,以及解剖工具、显微镜、核酸检测设备等专业器材,均已安排专人完成调试与维护。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护理专为本次技能竞赛使用养殖的海产品石斑鱼。
专为本次技能竞赛准备养殖的海产品石斑鱼。
与体育馆的“动”相呼应,水产养殖相关的实验室里,则是一片凝神静气的“静”。在这里,参赛的学生们正紧锣密鼓地通过模拟操作不断强化训练。
学生组选手代表:岭南师范学院2022级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生黄楠冰正在实验室里通过双目生物显微镜对样品进行微观结构观察与分析。
岭南师范学院2022级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学生黄楠冰是学生组选手之一,她告诉记者:“在备赛训练中,老师和学校给了我们很大支持,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地和专业的指导。”然而,备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挑战存在于每一个操作细节中。对于黄楠冰而言,“病原核酸检测项目我觉得是难度比较大的,需要非常精细地操作,必须高度专注。”
职工组选手代表: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赵军正在作样品检测。
这种对精细操作的极致要求,同样是职工组选手面临的挑战。来自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的赵军,拥有近20年的行业经验,他坦言:“最具挑战的是鱼的身体各个部位结构的解剖,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要很完整地把鱼的肝、脾、肾分离出来是比较困难的。”
本次大赛注重与产业需求和学科特色进行深度融合,刘锴栋将其概括为“产业锚向+实操筑基+学科赋能 ”。“比赛三个实验的考核,都紧扣水产养殖产业痛点与发展需求。”他进一步解释,例如病原核酸检测项目直指产业 “病害防控难” 问题,浮游植物识别项目贴合养殖水体生态管理刚需。
赵军从从业者角度肯定了这一点:“竞赛所考核的内容是我们行业必须的、突出的技术需求,这样的设置是挺有意义的。”黄楠冰也认为,“一名优秀的水产养殖技术人才最不可或缺的恰恰是实操能力,养殖和实验技术都很重要。”她以自己参与对虾养殖的实习为例,强调“实践的情况千变万化,要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能力,就要强化实操训练,多参加这样的比赛。”
驱动这些选手在实验室里反复打磨技能的,除了对在大赛中取得理想成绩的追求,更有对海洋的深厚情怀。
黄楠冰选择这个专业的初衷便源于此:“我来自沿海城市,对海洋有比较深的情怀,想要为海洋产业发展、为海洋环境保护做出一些贡献。” 这种情怀在实习中变得更具体,她笑着说:“之前实习的时候,每天要喂4餐,有时候晚上11点也要过去。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我还没吃饭虾要先吃饭’。” 她随即认真补充道,“这就要对水生生物有一个情怀在,要对它无微不至地照顾。”
赵军对年轻一代的建议同样始于“热爱”,他说:“年轻人要选择这一行,首先要热爱、要有情怀。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靠海’,海洋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湛江的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利用好它,同时也要保护好它。”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大会主题,在湛江这片热土上有着天然的实践场。赵军认为:“湛江是海洋大市,这一赛事在湛江举办是对我们湛江海洋产业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将产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期待和鼓励。”
刘锴栋则表示,学院将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不断优化海洋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更多懂技术、爱海洋、能担当的复合型人才,为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校园中,各项赛前筹备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实验室内,移液器的轻微声响与显微镜下的专注目光交织。这里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静候全省技能英才的到来,共同在“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征程中,展开一场高质量的技能比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