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云媒11月16日消息:经过四天激烈角逐,第十五届全运会武术散打比赛在湛江奥体中心体育馆落幕。全国28支代表队、138名运动员参加,决出5枚金牌,河南队女子团体夺冠。
看到湛江承办的赛事圆满结束而家乡运动员夺冠,落户湛江23年的笔者喜上眉梢。其实,此番龙腾虎跃而鹰击鱼跃的全运赛事,已经超越了对锦标与纪录的简单追逐,而化身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文本、一场动态展演的社会仪式。湛江的加入,男女“湛将”的争金夺银,自是港城的荣光。
笔者想就“粤港澳联办”评论几句。
去年,巴黎奥运会由法国16个城市联办。明年,足球世界杯由美加墨联办,今年的全运会是粤港澳三地联办——近年来,大型体育赛事之所以频刮“联办风”,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扩大赛事影响力、全民参与等考量直接相关。种种“联办”,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叠加,而是一次制度创新的文化实践。赛场几乎覆盖广东全省,并延伸至港澳核心区域,打破了以往由单一中心城市承办的定势,构建了跨文化的巨型体育场域。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看,此举极具象征意义。珠江水系的脉络,将岭南腹地与两个特别行政区紧密相连。全运会的赛事安排,形成了一次五光十色的文化巡礼:广州的商都气韵、深圳的青春脉搏、东莞的制造业筋骨、佛山的武术传统,湛江的拳击文化,与香港都会的国际视野、澳门中西交融的独特风情,交织成一幅多元一体的岭南风情画——运动员、教练员、观众随着赛事流动,不仅是在参与竞技,更是在体验一种跨越行政边界、弥合文化差异的“岭南生活”。此举大大促进了三地居民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发展,注入了鲜活而温暖的体育粘合剂。
因此,与其说十五运会是一场体育全家福,毋宁说是一面“地域文化多棱镜”。体育迷们对于重要项目与国际明星,几乎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岭南大地与港澳特区丰富多彩的人文光彩,却是有待观瞻。如吉祥物“粤粤”“澳澳”融入的岭南醒狮、澳门荷花元素;奖牌“赛龙夺锦”纹饰汲取了粤剧服饰和广府建筑中的波浪纹样;开闭幕式展演的粤剧、广东音乐、英歌、舞狮、龙舟等非遗项目,辅之以现代歌舞、灯光艺术,不折不扣是一系列不次于湛江海鲜的“文化套餐”。
总之,多向度的岭南文化嵌入,使得十五运会升华为一场可感、可触、可品的地域文化盛宴。大大丰富了全运会的旅游吸引力,实现了体育与文化、旅游的产业共振与价值增值。湛江赫然在列,是实力、地位,更是名片的荣耀。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