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从今年3月试运行至今,每月收到的工单数从4281件上升到如今的14090件,提升了2.29倍,办结率也达到了试运行时期的2倍——这是昨日记者从市城市综合管理局获悉的消息。
今年以来,数字化城市管理在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已成为管理单位落实责任的催化剂,成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助推器。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助力我市创文。郎树臣 摄
数字化城管维护市容形象
日前,霞山区某路段一个雨水箅子被损毁,通过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运作和调配,仅仅40分钟后,损毁的雨水箅子就被及时更换,维护了市容形象——过去,同样的事情需要数个小时甚至数天才能解决。
沙井盖丢失、路灯夜间“熄火”、公共自行车遭到破坏……曾经,这些城市管理问题因发现不及时,得不到上报和处理,影响市民人居满意度。如今,数字化城市管理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记者走进190多平方米的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大厅,迎面看到案件流程图与湛江市数字化管理建成区界线图,以及“城市管理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派单,第一时间处置”的宣传语;巨大的屏幕上,可以看到我市各辖区、各节点路段的实时高清画面。大厅内,电脑分两行排开,硬件设施齐全,统一制服的坐席员在电脑前专心操作着——这里是数字化城管平台的“中枢神经”,一件件工单信息汇总至此,然后被分派到负责单位及时处理。
据悉,数字城管是指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城市管理的模式。数字城管系统实现了空间、部件、人员、过程和目标管理的精细化。不仅如此,数字城管改变了过去电话接听等简易派送处理模式,每天24小时值班,市民随时可反映问题,通过一套数字城管系统、手机APP平台等来发现、处理、解决问题,办事效率高。
城市管理形成“闭合环路”
“道路非常干净,城市非常美丽!”不久前来湛江参加中国海博会的“雪龙”号南极科考船船长赵炎平兴奋地说道。
道路干净、城市美丽的背后,不仅仅是我市“巩卫”有力的见证,更是城市管理科学化、机制化的结果。
2015年9月,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开始建设,采用“一级监督,两级指挥”的模式,设一个市级平台和赤坎、霞山、坡头、麻章、开发区等5个区级平台,覆盖约106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共7526个单元网格,通过“网格专员”的管理模式,有效整合了50个有关市直、中央(省)驻湛城市建设管理职能部门、24个街道办、51个区直单位,实现了城市管理力量市、区、街道整体联动,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逐步形成。
数字城管模式为各地配备若干采集员,实行全时段全覆盖的网格巡查,所普查的部件共分为公共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其他类、扩展类,共计6大类132小类。从发现问题、派遣、处置到结案,形成一个“闭合环路”,环环相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市民成城市管理“主人翁”
目前,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主导开发了全民城管APP应用,与网站运营商展开合作,市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链接或者直接下载到手机上,发现问题拍照上传到该平台,后方工作人员立即处理,还会把结果反馈给市民,市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管理“主人翁”。
如今,无论是乱倒垃圾、工地扬尘,还是街头“牛皮癣”、随意晾晒衣物等,市民都可以打开手机APP,投诉至数字城管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将路灯、路树、公共设施等城市管理单元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为它们配上“电子身份证”。路灯坏了、路树被偷伐了,都可以经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解决。数字城管系统结合厘清各部门的职能,规定每个城市管理问题具体由谁来处置、处置时限和标准,为城市问题的快速处置奠定基础。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从今年3月试运行至今,我市市政、交通公用设施、园林绿化毁损、市容环卫等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维护,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好率,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市区环境干净整洁,市民满意度提升,为我市创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