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协委员陈劲举手示意发言。记者 殷翊展 摄
在1月10日下午举行的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上,委员们结合各自领域开门见山,谈现状、摆问题、出点子。近1个小时的“抢唛大战”中,有11位委员亮出了“金点子”。
规划学前教育资源 应对“二孩”
政协委员陈劲:自国家放开“单独二胎”以来,我市学前教育面临严峻压力。建议规划部门牵头,财政、住建、编办、教育及执法部门协调联合。一、依法行政,真正把小区配套建设公办园落到实处;二、必须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一方面加大投入用于市区、县城、人口大镇和4000人以上行政村公办幼儿园的学位建设,逐步增加公办普惠性幼儿园的比例,满足学位刚需,另一方面落实国家政策建立财政性的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机制,按标准拨付给公办园用于解决聘用人员及改善办园条件开支;三、进一步放开事业人员编制控制,满足公办园的办园需要,形成编制人员为主、合同聘用人员为辅的教职人员结构;四、消除无证办园现象,鼓励和扶持民办普惠性幼儿园。
多途径解决学位紧缺问题
政协委员陈冰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人口、外来务工人口涌进湛江市区,学位尤其是优质学位非常紧缺。希望政府加大投入,按规定在3000户以上的小区建小学,在5000户以上的小区建中学。湛江大规模的楼盘很多,但配有学校的小区非常少,楼盘配套学校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发展民办教育也是解决学位的一条道路,如果能够发展民办教育,也能够引导就学分流、缓解城区学位紧缺的问题。
大力发展我市中职教育
政协委员陈侃如:湛江市一直是广东人口大市,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孩子多,湛江市一直是广东省中职教育大市。中职教育作为湛江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有辉煌的过去。随着经济转型和教育改革,高校扩招、教育经费缩减以及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长重普教轻职教,这使湛江中职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湛江市各界都期盼湛江职业教育基地尽快落成,为湛江的教育文化发挥作用。
推进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
政协委员庄小健:我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承载能力不足;医疗机构区域规划和功能定位不清晰,市级两家中医医院资源不集中,龙头作用不突出,县级慢性病防治专科机构过多,防治能力不强;双向转诊机制未建立等原因制约我市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进程。
建议加快整合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加大基层首诊承载能力;整合市、区两级公立医疗机构,在城区地段内组建医疗机构联合体,建立分级诊疗平台和转诊通道,实现双向转诊制度;加快农村地区县镇医疗一体化服务改革进程,使基层医院得到快速发展,基层首诊得到保障。同时,将县级慢性病防治站、精神病医院、皮肤病医院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合并组建成县级慢性病防治医院。
扩大农林政策性保险范围
政协委员庞统:建议把农林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扩大,并将政策性保险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目前我市水稻、养猪等农牧业保险已实施,但推广面不够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建立台风巨灾保险制度,开展政策性岭南特色水果种植保险,但是仅停留在文字上仍远远不够。农民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场台风就回到解放前。扶贫重在扶志,如果有政策性的保险介入,特别农林政策性保险,就会保障利益,促进农民积极劳作发展。政协委员吕澄宇:促进湛港澳文化交流
多年来湛港澳文化交流基本以民间文艺社团交流为主,其他交流形式较少,民间交流形式缺少针对性、代表性,影响力也不大,建议市政府、市政协作为主办单位到香港或澳门举办湛江大型艺术文化活动,如湛港澳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内容要丰富,既要有本地文化特色文艺作品,也要有湛江旅游景点、风土人情、湛江发展成果等图片作品展示,以此增加港澳两地对湛江文化的了解。
深化金融改革 助推经济转型
政协委员王红容:我市首家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对30多家企业开展了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背景下,很多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持续恶化,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希望市委市政府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更加重视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助推经济转型。未来可继续搭建全市综合金融服务窗口,为把湛江建设成为环北部湾的中心城市作出更多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