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章镇村基层组织重构后,厚礼北村村民开证明办证等都不用出村,这是村民在村的公共服务站咨询办证。
“自2015年6月重构成立厚礼北村村委会和党支部后,党支部不但加强了本村党员队伍的管理,村干部对本村的建设热情高涨,修建水塔、发展乡村休闲农家乐项目、盘活闲置荒地,发展小型物流仓库项目、引进种植蔬菜基地或特色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2016年10月厚礼北村还被评上了省卫生村。大家今年的干劲更足了。”昨日上午,麻章区厚礼北村村干部洪瑞放这样跟记者介绍村基层组织重构以来的变化。记者也惊喜地发现,厚礼北村实施基层组织重构后,村干部不但充满了干劲,村容村貌也日新月异。
“本村人当村官,为村里办事自然效率高、快捷!他们有自豪感,自然积极性高;我们办事便利,参与度也高。”村民杨大姐这样对记者说。据悉,厚礼北村原来是大塘村委会辖区下的6条自然村之一,常住人口1470多人,基层组织重构前,由于村委会管辖自然村多,党员干部分配名额有限,因此村民办事存在诸多不便。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基层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镇—行政村—自然村”建制在村委会的选举与组成、基层组织的良性运行与功能实施、党和政府政策的贯彻落实、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等诸多方面出现程度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酵与扩散,成为一些农村矛盾挥之不去的痼疾所在。
从2015年年初开始,将“镇—行政村—自然村”建制重构为“镇—村”建制的省级农村基层组织重构工作试点落在了湛江市,麻章区则成为我省农村基层组织重构工作试点地区之一。麻章区下辖麻章、湖光、太平3个镇,户籍人口29万多,农业人口约24万。虽然人口基数不大,但农村的固有问题依然存在。麻章区经过细致调研、论证,充分尊重民意,综合考虑历史渊源、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党员数量、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现实矛盾等实际情况,对13条行政村进行基层组织重构,按照法定程序把村民委员会下移,分设为39条村。重构试点运作一年多来,其在促进农村发展与稳定方面带来的显著变化让人惊喜。

厚礼北村村容村貌不断美化亮化,这是村民在村公园玩健身器材。
重构前的四大问题
麻章区组织部党联组组长谢统向记者细述了麻章区13条行政村在重构前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
一“多”。即行政村内自然村条数多,人口多,规模大,管理范围广,居住分散,村民平时办事不方便,公共服务配套难;二“空”。即行政村为“空壳村”,没有“三资”,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但自然村相对富裕,有资金、资产,也有资源,集体经济收入有保障;三“弱”。即村干部不团结,班子没有号召力,是需要整顿的软弱涣散村;或是村情比较复杂,尤其村与村之间矛盾问题比较突出;四“难”。即大小村之间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公,人心散,意见多,各项工作开展难,尤其是选举时选情复杂,小村很难有干部选上,大小村之间矛盾积重难返。
对于这些突出存在的问题,麻章区从现状入手,深入研究、客观分析其背后内在的成因:
社会变迁导致“多”。之前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设置有其历史的背景,侧重于管理的便利而轻于为村民的服务。但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有些小自然村已壮大为大自然村,群众居住范围也不断扩大与分散,个别老村庄又发展迁移到新村庄等,这些因素都导致原有组织管理的不到位,对群众的服务跟不上需要。
多村组合但集体经济却是“空”城。原有行政村由多个自然村组合而成,各自然村一般都拥有“三资”,但“三资”带来的集体经济效益多归各自然村所有,而行政村虽有行政管理权,却没有经济支配权,自然村群众又不愿意向行政村提供发展经济的资源便利条件,行政村虽然有组合之名,实则缺少资源,经济发展项目难以推动或长期搁浅,服务村民功能多化为纸上谈兵。
各村利益错综复杂,班子矛盾多发,组织积“弱”不振。行政村村委会成员由不同村的干部组成,各有各的想法、诉求,班子成员很难同心协力,而复杂的村情民情又加剧班子的不团结:有的自然村之间存在土地纠纷或其他利益冲突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行政村干部身不由己必须站队,各种工作的推进总是被动,班子的不团结最终导致组织的涣散,基层党组织形象不佳。
大村压小村,政策落实“难”。由多个大小自然村组合的行政村,在换届选举时大村多占优势;干部职数分配失衡,大村干部比例大,小村干部比例小;一些便民利民的措施,难以落实到不同的村庄,容易造成干部之间意见的分歧。

重构后,简略不少行政手续,厚礼北村的水塔也很快建成使用,全村的自来水已到户到家。
破题激发内生活力
麻章面对的这些难题,在我省乃至全国农村地区都有一定的普遍性。随着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常态化,不仅村庄出现空心化,村民对乡村事务的漠然更为令人忧心。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将涣散的民心民意重新凝聚,真正落实村民权利,激发农村内生的活力,是亟待破解的基层治理工作课题。
麻章区的做法是通过重构工作争取破题。
基层组织重构,从市、区到镇、村,没有人不知道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但具体怎么开展,此前省内外基本没有先例可循。这种情况下,湛江市委组织部会同麻章区委区政府决意沉下去, 根据区、镇、村实际,出台一个既原则清晰、指向明确、村民欢迎, 同时又充分体现创新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为制定好方案、选准试点村,组织部门牵头先后进行了反复多次多村的摸底调研。在调研中,干部与村民交上了朋友,村内真实情况和村民的真实想法,得以把握;党员干部称职与否情况得以清楚;村里的“三资”、集体收入情况得以掌握;村里的矛盾、问题和隐患得以摸清。
村民担心新增村委会新增干部会加重村集体负担,就讲明所有村干部岗位补贴全部由区财政解决;担心重构后行政村过小,就解释将人口较多、面积较大的行政村适当拆分,拆分后仍保持一定规模;担心一些原行政村拆分后财产分割问题的,就在重构前做好具体财产分割处置方案,并征得各村同意;担心一些行政村拆分后找不到适当“带头人”的,就重点从发现、培养、使用干部的角度去做好解释工作;担心一些原行政村干部去留问题的,就讲明原行政村干部既可回其所属自然村参选,也可参与镇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竞聘。
在取得充分共识的基础上,麻章的“镇—行政村—自然村”建制调整为“镇—村”的重构试点按照“在自然村设置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监督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在镇设置公共服务中心”的“6+1”架构,开始探索一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而在反复论证数易其稿的重构方案中,突出“三个有利”原则,始终是重中之重,而重构的实践也回报了他们辛勤的探索:
党支部作为基层堡垒作用得到增强。重构后的数据给出答案:各重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为84.62%,“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率为86.15%,分别比2014年村级换届时提高了3.54%和5.97%。党支部作为基层堡垒作用不但没有削弱而是得到增强。重构后,几乎所有重构村党支部都直接建立在自然村,更贴近群众,更熟悉和了解村情,党的工作实效提升,党组织在基层的号召力、影响力显现。
有利于经济发展。重构的13个试点村之前均属“空壳村”,重要的集体资产、资源归属自然村管理,行政村 “无钱办事”问题极为突出。重构后,经济联合社设在自然村,重新整合“三资”,界定清楚集体资产权属,所有重构村都有了自己的集体经济收入,每个村平均的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万多元,“无钱办事”的难题初步解决,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和资源开始具备,也为下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及条件。
有利于社会稳定、民心凝聚。重构后,村干部由本村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对村情知根知底,化解矛盾时容易入手,群众得到尊重,想法可以及时沟通,矛盾化解自然顺畅;在大的方面,通过把有矛盾的自然村进行分拆,也达到减少摩擦、促进矛盾化解的目的。
鼓舞民心展现新气象
“选本村本姓的就要选大家信得过、有能力的村干部”。麻章镇城家外村在2015年7月以前,是一个包含9条村的大村委会下面的一个自然村,虽然该村本身经济发展相对不错,全村1200多人,拥有100多台挖土机、推土机、压路机,中青年男性常年在全国各地参与各种工程,村民人均收入过万,但在一个大村委会里面,进一步的发展仍然受困。
去年7月, 城家外村举行重构后的第一次村委会选举,记者了解到,选举日当天,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回来,全村合资格选票702张,有效投票701张,唯一没有投票的村民是因为患病住院未能参与,大家积极投票的盛况至今为村民津津乐道。而在以往的大村委会选举中,往往只是老人应个景、点个卯。村民表示,以往的大村委会与自己村的关系搞不清楚,外村参选干部自己大多也不认识,“现在是村民选本村本姓的干部,那就要选大家信得过、有能力的村干部。”
“最后一公里不再是问题”。在大村委会时期,各种利民便民政策落到行政村这层,看似已经“接地气”了,但事实上,距离真正落实到村民身上,就不止是“一公里”的问题:这村顾不了那村,大村顾不上小村,大姓顾不及小姓。重构后,各种利民便民政策就能直接“落地”。
一位陈姓妇女告诉记者,对于城家外村可以独立成立村委会,村中妇女很支持。以前的妇女主任印象中只有在查环时才见到人、对上号,现在的妇女主任,不仅跟大家谈计划生育,也和村委会其他干部一道为大家跟进服务。比如医保,过去买了不知道怎么用,现在他们就每家每户跟进,妇女们都明白清楚后,全村的医保参保率也从37%快速上升到98%。
城家外村新的村委会班子成员4个人,周三、周五全员上班,周一、周二、周四保持两位村干部同时上班,随时保证为村民提供各种服务,即便是晚上,为了配合村民的劳作时间,也一样随叫随到。
“政策不再有盲区,干部不可以再得过且过”。重构后的太平镇文昌村委会吴主任告诉记者:现在村干部可以直接面对区、镇,有事可以直接找区镇干部反映,政策可以及时了解,又能对接上,应该怎么做也很快弄清楚,回来一传播,村民马上都知道。
村干部有了地位更有了责任有了做事的底气。重构后新当选的村干部,有一个几乎共同的感慨,以前作为小村干部,自己只要完成村委会安排的任务,有个交待就行。深层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作为小村干部,他们的政治地位不受重视,对村委会大的动作基本说不上话,区镇干部基本上难有面对面的机会。在经济上,小村干部每月补贴多数只有80元至100元,高的也不超过200元。重构后,做了本村的村干部,政治地位提高,可以直接与区镇干部对话,直接参加各种会议,直接反映村中的需求,争取上面政策支持。在经济上,村干部的补贴也由区里财政发放,而且额度从每月80元-200元,直接上浮到每月2050元-2550元。新当选的村干部们认为,政治地位的提高是一种肯定,经济补贴的提高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肯定,这对于他们在乡村里,是“有面子,有荣誉的。”反映到工作上,则是有责任愿意付出。
百龙村原先隶属太平镇仙村村委会,重构以后的村党支部周书记以前在大村委会也是村干部之一,但由于自己当时属于小村,村委会的很多事情,自己都说不上话,自然也很难为自己村办事。而重构后,周书记和其他3名村干部敢想也敢干,新的项目落实后,集体年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村里的路灯、小公园、水利设施在争取到上级支持后,工程有的已完成,有的在实施中。村民自然高兴,当村干部的他们也觉得自己终于可以为村里做些事,心里有沉甸甸的满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