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挑选大米。
编者按: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粮食安全列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在湛江的粮食市场上,有很多国外的优良大米,也有不少东北米、湖广米。有求就有供,为何选他而非选已,老百姓是在用嘴投票。如何提高、提升我们自己粮食产品的品质,使我们有强盛的竞争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湛江是我省的产粮大市,我们也为这个沾沾自喜,但是在产量背后,如何让自产的粮食卖个好价钱?这里大有学问,它涉及到稻谷的质量,品牌的份量,营销的策略等等,我们说有些人“吃米不知米价”,同样,在湛江,粮者也有不少是种粮不管粮价的。今天,我们试图“问”一下“米价”。
湛江是广东省的产粮大市,雷州东西洋更有“广东粮仓”之称,但说起市场上销售的大米品牌,绝大多数的湛江市民会想起外国的泰国米、国内的东北米,甚至是广西的大米,本市的大米除了“三餐米”外,其它几乎没有叫得响的品牌,这对于贵为产粮大市的湛江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尴尬。湛江如何立足产粮大市的优势,走出一条优质、深加工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市场
外地米争奇斗艳 本地米缺乏竞争力
近日,记者走访了赤坎霞山的不少超市和农贸市场,发现米行档前购买大米的顾客流络绎不绝。记者观察到,在这些超市和农贸市场,货架上摆的大米多为外地大米,比如国内的东北米、湖广米,国外的泰国米,这些外地米一般摆在卖场最显眼的位置,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作为产粮大市的湛江,本地大米却是廖廖无几,身影难觅。而这些外地大米,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受到了本地消费者的青睐。“我们超市销售的几乎都是外地大米,顾客买的也最多,本地米比较少,销量也远不如外地大米。”赤坎某大型超市米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价格上,记者注意到也是外地大米独领风骚,一般的外地大米价格已突破4元/公斤,好一点的更是达到7—8元/公斤,如果是进口大米价格更要贵一些。相反,卖场销售的湛江本地大米,价格大多在中等偏下的水平,与外地大米有一定的差距。随后,记者又采访了现场一些购买大米的市民,他们认为,外地大米生长时间比本地大米长,口感味道方面有优势,即使价格上贵一些,他们更愿意选择外地大米。一位从事多年大米销售的黄先生说:“在湛江市场,外地大米品种多,销售也好,价格也不错,而湛江本地大米由于没有响亮的品牌,缺乏竞争力。”
调查
湛江不缺大米却缺品牌
据统计,2009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约为328万亩,总产量约为109万吨,2011年我市粮食计划播种440万亩,种植面积和产量呈增长之势,湛江水稻产量一直稳居全省前列。从这一点来说,湛江本地产的大米少的主要原因还是本地大米加工企业少,缺少品牌。
“除了产量大,我们湛江也有不少优质大米,很适合深加工,来发展我市的大米品牌战略,但由于本地加工企业少,更多的优质大米以较低的收购价卖给外地的加工企业了。”市粮食局吴振富副调研员介绍道。他说,每到夏粮和秋粮收购季节,湛江邻近省市的粮食企业纷纷来到湛江抢购粮食,像广西、海南和珠三角的都有过来。这些企业收购粮食之后,进行深加工,然后贴上他的品牌进行销售,当然也有销售到湛江来的。所以说,湛江市场上有些大米就是本地产的,只不过经过人家加工包装之后又高价卖给湛江。从这一点来看,由于价格上没有话语权,湛江农业经济还是处于原料供应阶段。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湛江作为产粮大市,本地粮食加工企业排得上号的屈指可数,除了“三餐米业”和“雷穗”等少数几个品牌外,其它就找不出稍大一点的品牌了。“湛江本地粮食加工企业非常少,品牌不多,叫得响的就更加少。这是我们湛江农产品加工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吴振富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