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开始了,农民在播种希望。配图均为:本报记者 林石湛 通讯员 全凌锋 /摄
去年10月以来,持续数月、影响我国北方多省份的旱情再次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这样一个长期而紧迫的问题也被带到了全国两会的议事桌前。粮稳方能天下稳,新的5年,湛江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怎么样提高、提升湛江粮食产品的品质,让湛江粮食有强盛的竞争力?湛江发展大米品牌战略是必经之路,那它有何劣势与优势呢?吴振富(湛江市粮食局副调研员):
湛江发展大米品牌战略有条件也有不足。首先谈不足,从气候条件来讲,湛江地处热带或亚热带,气温相对较高,水稻生长期较短,品质难以保证;其次,发展大米品牌战略,农业技术力量还跟不上,比如发展大米品牌战略,最重要的是要有优质粮源,而种植优质大米需要满足各种条件:一是用肥的问题,需要有机肥料;二是防虫管理的问题,需要生物防虫,不能再用传统的农药;三是选址的问题,需要光热充足,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像这些条件,湛江现有状况难以满足。另外,还有农民的思想意识跟不上,认为种植水稻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喜欢种植那些产量稍高的常规品种,而不太愿意种植产量相对较低、但经济效益更好的优质大米。
当然,湛江发展推广大米品牌战略也有优势,比如湛江光热条件好,一年可以种两季,早造和晚造,早造大米质量相对较差,可以作为农民的口粮和储备粮,晚造品质不错,可引入资金发展本地大米品牌。像三餐米业就做得不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来发展壮大农业经济,打响湛江农产品品牌,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再者,湛江高校多,发展现代农业有技术优势,比如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学院在生物防虫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成果,下一步就是如何转化应用的问题。
陈玉(市农业局种植科科长):
优质水稻推广还需加快步伐。湛江虽然是广东省的产粮大市,但在推广优质水稻种植方面一直处于落后水平,优质水稻种植比例大约为50%左右,不仅低于外省产粮大市80—90%的水平,甚至低于广东省60%的水平。作为职能部门,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推广力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市优质水稻推广进程十分缓慢。特别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改变过来,商品意识不强,种植水稻主要以自己吃为主,更愿意种植那些产量相对较高但经济效益较差的常规品种。我认为,湛江要发展大米品牌战略,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优质粮源,需要各级政府和农民加大优质水稻的推广力度,否则就会成为空谈。
柯孝(雷州市粮食局副局长):
发展品牌战略需要政府牵头,更需企业投资。现在大米也进入一个品牌时代,知名度越大,品牌价值越高,湛江大米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永远只能处于价格链条的最底层,永远没有话语权。雷州作为湛江的主产粮区,这几年来通过各级努力,优质大米产量也上来了,但由于没有资本进入本地加工市场,本地深加工企业非常少,品牌战略发展很慢,因此每到收购季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外地企业来雷州大肆收购,一批批优质大米流失到外地。作为政府和职能部门,真的希望有本地或外来资本进驻本地加工市场,做大做强雷州大米品牌,打造“基地+农户+公司”的模式,发展现代农业,让雷州的大米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