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学校从初三开始就专项训练跑步、掷实心球这些中考考试项目(资料图)
偏重速度和力量 选择单一不公平
“凭什么只考这两项?难道体育好的标准就框定在‘力气大,速度快’的死板印象里面吗?打乒乓球打得好难道就不是体育好吗?难道打乒乓球好的人就理所当然要跑得快,力气大吗?” 是不是跑得快、力气大就代表身体素质好呢? 湛江中考体育科考试测试项目偏少,已经成为许多学生与家长议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从今年我市的方案来看,内容分为200米跑和掷实心球。据湛江市教育局副局长苏盛介绍,200米跑是广东省教育厅规定必考的项目,然而掷实心球则是根据湛江市大部分学生的情况选择的,选择田径类的项目是为了便于操作。
然而,体育运动包括很多种,有速度型的(跑步),有力量型的(铅球、铁饼、标枪等),有智力型的(下棋)。奥运会、全运会及全国体育大会所设立的比赛项目,遍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各个项目,怎么到了中考时就变如此单调和狭隘了呢?
有教育专家表示,没有其他的项目给中考生选择,是不公平的。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身高体重肥瘦不一样,怎么能必考“速度型”和“力量型”呢?不同体质对游泳的敏感度不同,对球类技巧的偏好也不尽一致,不喜欢足球篮球排球却喜欢羽毛球、乒乓球,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体育是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要求。练什么考什么,还是考什么练什么,要允许情况不同的孩子自主选择。
据透露,随着体育中考的占中考的分数比例逐年提高,体育科目带给初三学生的心理压力将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如能提供多项选择,例如球类、游泳等,学生则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相对优势的项目,不用担心体育成绩过于影响中考分数之余,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兴趣。
据了解,东莞市的中考体育考试除了省内规定的必考项目200米跑之外,还有3个选考项目:立定纵跳摸高、一分钟踢毽子和投掷实心球。而广州的中考体育则按照必考200米加12项选考的模式进行,除了必考项目以外,考生可以选择另外一项选考。
对此,苏盛表示,就目前我市体育中考的条件来说,如要设置多选的项目,成本太高,考试涉及的内容过多、时间过长,湛江尚未具备条件。
考试能否撬动孩子的体质和兴趣?
“体育课不是跑步就是投实心球,一切都为了应付中考。这很难培养起大家对体育的兴趣。初三以后,我就不跑步也不碰实心球了。”在广州某大学湛江籍的大学生青青说。
很多家长也认为:“提高身体素质要靠从小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是一两次考试就能一蹴而就。不过,将体育作为中考科目,成为一种评价标准,导向是积极的。虽然不少学生是突击式锻炼,但起来总比不动强。”
“体育中考为的是促进学生锻炼,开展好体育每天一小时,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提高身体素质。”苏盛对记者表示。“当然体育最好的是不用考试,但是目前的制度来说,考试是必须的。”教育部门希望借助中考全面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通过精密量化的指标来完成对身体机能及运动机能的评测。但孩子们体育兴趣爱好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显然不可能仅通过考试这根杠杆去撬动。
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现实催生了中考体育的推行,“把体育还给孩子”是中考体育的初衷。但是,这里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把体育的时间还给孩子,二是把体育的兴趣还给孩子。中考体育考的是孩子,更是对应试教育的纠偏。追根溯源,学生体质的下降是应试教育的恶果,是体育时间被各类文化课所挤占。中考体育这根杠杆最该撬动的是教育体系中对体育价值、体育规律长期的忽视。
“喜欢打篮球的孩子一定比喜欢跑步的多很多,但为了中考,体育课都用来跑步了,兴趣又怎么培养呢?”不少学生表示出对体育科目的厌恶,在学校,初中学生是人手一只实心球,“考完试回家,我就把实力球扔到垃圾桶里,再也不想见到实心球了!”小文说。
在中考体育的推行过程中,是否应当更多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兴趣去设计应考科目,真正把把体育还给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