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缀以彩带、丝带,五彩缤纷,雅丽夺目。陈希宇 摄
湛江新闻网讯:廉江安铺镇与中山小榄镇、顺德容奇镇、东莞石龙镇并称“广东四大古镇”,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清雅澄澈的安铺八音更是该镇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2007年4月,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湛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安铺八音”被列为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铺八音作为当地的民间艺术,曾经是安铺古镇深厚文化底蕴的象征,然而,受到流行音乐和现代乐器的冲击,这种民间音乐正渐渐被年轻一代遗忘。
李康权参加八音游演。陈希宇 摄
●“八音”是制造古乐器的八种材料
“八音”,指的并不是“八个音符”、“八种声音”。安铺八音的第四代传人李康权告诉记者,安铺八音,乃根据《三字经》中:“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而命名。
《周礼·春官》中提到:“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对此的注释是:“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指的就是我国古代制作乐器的材料。
据资料记载,“八音”是西周时期,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由于大部分古乐器分别由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八种不同材质制造而成,人们便将“八音”作古乐器的统称,后来又作音乐的泛称,也有将民间乐器的演奏形式称为“八音”。八类乐器选配,各地有异,群众根据各地风俗,改良创造出风格迥异的“八音”。
●安铺古刹飘仙乐
李康权介绍,安铺八音的创作与佛学梵音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悉,当时安铺镇有一远近闻名的古刹(民国初被毁,现址为安铺中学),该古刹始建于1864年,雕梁画栋、规模恢宏,门口有四大金刚守护,周围古榕参天,幽香清雅。当地的文人才子、官绅香客,终年到此消寒避暑、吐故纳新,更有一些名人雅士长临,与江西籍的主持博古论今,聆听梵音法乐。
安铺秀才李鹿朋也是古刹的香客之一。爱好音乐的他常与主持互相切磋,研用佛家法器,领八音含义。某天,李鹿朋突发奇想,将佛器融入丝竹管弦等乐器中,协奏佛赞。每逢夜阑之际,青灯冷幽,香烛摇曳,古刹的磐声木鱼伴随梵音唱诵,附近的群众闻此妙音,犹如大梦初觉,超凡脱俗,天地间豁然开朗,惊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皆疑为广寒宫传来的天籁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