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阿婆一家人其乐融融。
居住在吴川市梅菉街道跃进社区跃进街的卓瑞芳老人,今年103岁,她出生于1922年9月29日。她的百岁人生就像一部鲜活的历史书,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长寿的奥秘与家风的力量。她的家属总结卓瑞芳老人的长寿秘诀,认为是坚持规律生活,保持宽容心境以及家庭和睦、子孙孝顺。
简朴规律的生活之道
5月19日下午,记者一行在梅菉跃进街的普通民居里见到卓瑞芳老人,她红光满面,双目有神,只是行动、表达欠缺便利。卓瑞芳老人的大儿子何帝新今年已80岁,另三位子女分别为75岁的何观生、67岁的何亚娟、62岁的何莲娣,他们在现场详细向记者讲述了母亲的“长寿密码”和家风传承情况。
生活上的简朴与规律,是卓瑞芳老人最显著的标签。何帝新、何观生兄弟介绍说,在日常饮食上,母亲秉持着“什么食物都吃”的原则,饮食总体上较为清淡,但也偏爱吃本地风味的咸菜。比如,咸虾豆酱、菜头菜尾都是她的“心头好”,搭配上小鱼仔煮汁,再就着一碗稀粥,便是一顿美味的餐食。每天约二两半米,很少喝汤水,但她的身体机能却保持得很好。
卓阿婆与儿女们在一起。
老人的作息时间如同精准的时钟。每天早上7时,晨光初露,她便准时起床,一碗白粥送咸菜或鸡蛋开启新的一天;中午12时,简单的午餐依旧是白粥为主,搭配小鱼仔煮汁及咸菜;傍晚5时,吃罢晚饭,她会坐在电视机前,沉浸在喜爱的电视剧中;晚上9时多,便早早休息。
老人家中的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在她101岁时,梅菉街道相关领导及当地志愿者前来探望,进屋都说“无异味”,称赞老人爱干净、勤劳细致。
在她行动方便时,梅菉大塘公园是她常去的地方,散步、运动,与邻居聊天,生活充实而快乐。尽管近两三年行动不便,但她对生活的热爱从未减少。
乐观宽容的长寿密码
卓瑞芳老人的长寿,离不开她善良和气的性格与乐观宽容的心境。多年来,她始终保持着规律的生活习惯,心态平和,心情愉悦,与人为善。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她总是以豁达的态度去面对。
卓瑞芳老人早年间曾在吴川二轻竹器社工作,那是一段充满汗水与技艺的时光。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竹器社是当地重要的手工业场所,而卓瑞芳便是其中的一把好手。竹器社以竹条制作为主,上世纪60年代,她和工友们编织出了一件件精巧的物品,织网袋、织草蜢笼、织篮勾……她们织出的物品工艺独特,而且十分坚固耐用,深受人们的喜爱。那段在竹器社的工作经历,锻炼了她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她勤劳、坚韧的品质。
当卓阿婆低声说话时,儿女靠近细听。
如今,卓瑞芳老人享受着社保和高龄补贴带来的福利,每个月可以领到3300元左右,生活得幸福而安稳。
平时,老人喜欢看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每当看到中国军队奋勇杀敌的场景,她都会激动不已。以前,她还经常给子孙讲述中国军民当年的抗日故事,用这些故事激发晚辈们的爱国热情。
“一个人要心胸宽一点,不要整天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遇事不妨潇洒、大度一点,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内心满足感,才有利于延年益寿。”这是卓瑞芳老人以前常挂在嘴边的话。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着良好心态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对生活的满足感,让她感觉诸事顺遂,身心也自然保持健康。
代代相传的和美家风
卓瑞芳老人如今四代同堂,子孙多达40余人,后辈们都很孝顺。卓瑞芳的四个儿女轮流照顾老人,每月一轮,毫无怨言。如今老人行动不便,讲话不利索,子孙们便经常请医生上门看病,悉心照料她的生活起居。每年老人的生日,家中都会摆上几台酒席,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老人祝寿。热闹的生日宴上,欢声笑语不断,浓浓的亲情弥漫在空气中。每次子孙上门看望,老人都开心得像个孩子,拉着他们的手问这问那,还会送上祝福。
女儿为卓阿婆梳头。
老人不仅享受着子孙的孝顺,也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整个家族。她经常教育子孙要忠厚善良,做人做事以诚信为本,与人为善,不惹事生非,不欺、不骗、不贪,勤劳节约,尤其是强调借钱一定要还,诚信最重要。“家和万事兴”是她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的影响下,家族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互帮互助。
子女送来好吃的,老人总是舍不得吃,要分给孩子们。她用自己的善良与正直,为子孙树立了榜样。街坊邻居都十分敬重她,热情地尊称她为“六婶”,平日里大家也经常关心问候她,邻里关系十分和睦。在卓瑞芳老人的影响下,这个大家庭始终保持着和美的家风,后辈们在各自的事业与家庭中也都顺风顺水。
从竹器社的编织能手,到四代同堂的大家长,卓瑞芳老人用103年的时光,谱写了一曲关于生活、关于爱、关于传承的动人乐章。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宝贵财富,也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简单而幸福、平凡却伟大的生活方式,激励着更多人在人生道路上坚守善良与乐观,传承优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