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新闻网讯:吴川樟铺镇三浪村是粤西地区规模最大的鸡苗孵化基地,现有种鸡厂69家,种鸡95万套,孵化厂42家,生产鸡苗1.3亿羽,远销广西、海南、云南、福建、越南和东南亚等地,产值六七千万元。
孵化厂孵出“金蛋蛋”
孵化鸡苗是三浪村的传统产业,学球孵化厂是村中最早生产鸡苗的厂家之一,该厂76岁的创始人陈学球告诉记者,早在1950年他就与自家兄弟从事孵化鸡苗、鸭苗、鹅苗工作,过去是为集体做事,改革开放以后,他们率先在村里建起了孵化厂,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勤劳致富。
在学球孵化厂的生产车间,孵化工作已经实现智能自动化,只需把蛋放进去,设定一个温度,21天后便可以出鸡苗。在车间大堂,一笼笼刚孵出的小鸡正等待着工人的分拣、打防疫针,然后送上货车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越南和东南亚国家,鸡苗品种以三黄鸡、石岐、K九为主。
“过去村里孵化鸡苗鸭苗靠烧柴火暖坑保暖,照蛋、翻蛋都靠人工。后来引进半自动化设置,现在则是全自动化,大大节约了人力和出苗率。”陈学球的儿子陈亚振告诉记者。自从父亲退休后,陈亚振就成了孵化厂的掌舵者,记者到来的时候,他收到了早一天送往越南的一批鸡苗2万多元的结数,“今年的鸡苗价格还不错,平均每只2元,剔除鸡苗成本约为1.3元/只(含人工、电费、种鸡饲料等成本),一只鸡苗能赚七八毛,每天出苗多则四五万只,少则两三万只,主要销往越南、广西、海南、云南等地。”
专门负责孵化工化的陈师傅从事孵化鸡苗20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会根据不同的孵化阶段调节温度和湿度,孵化出最优质的鸡苗。在他看来,种鸡好,才能下好蛋,孵出健康的好鸡苗。
为了从源头上保障种蛋的质量,陈亚振家建起了种鸡厂,几条种鸡舍都安装了水帘、通风设备,存栏种鸡10万羽,每天产蛋量约5万枚,高期甚至可以达到八九万枚。鸡蛋经过人工授精后再放进孵化箱,孵化率约为85%。种鸡从孵化到淘汰,约为68至75周,每只母鸡产蛋约160枚,产蛋高峰期一过就遭淘汰,当作肉鸡卖。
“产蛋孵苗,一只母鸡能赚60至70元元利润。三浪村一年养母鸡95万只,产值约六七千万元。”陈亚振说。
大学生回村务农当接班
三浪村是一条有着4700多人的革命老村庄,孵育鸡苗是村里的传统产业。近年来,有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扶持,有市场经济的切实带动,许多从事养殖孵化的村民发家致富,三浪村的孵化厂也越建越多,目前有种鸡厂69家,孵化厂42家,成为广东省鸡鸭鹅“三鸟”孵化基地,居粤西之首。
这种传统产业的美好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加盟。陈旭光就是其中一个。25岁的陈旭光是陈亚振的侄子,一年前大学毕业后在佛山一家公司工作,年薪近四万元。工作不到半年,他就辞职回到三浪村,跟父亲学习如何养种鸡,如何孵化鸡苗。
“在外打工一个月赚几千元,不如回家创业的天地宽敞。务农虽然辛苦,但勤劳就能致富,加上年轻人脑筋灵活,善于学习,懂得科技兴农,所以,我一定可以比父辈做得更好。”陈旭光说。
事实证明了陈旭光的想法是正确的。自从他回家帮忙后,搞起了很多新玩意,比如,他建起了鸡苗的网格销售平台,可以通过网络和客户进行交易,既节约成本,又节约时间。
据了解,像陈旭光这种有志于回村创业的大学生不止一个,目前三浪村已经有四位大学生毕业后回村“务农”,希望用知识在家乡的土地上掘金。
鸡粪发电经济又环保
养种鸡、孵化鸡苗虽然富了三浪村,但是规模养殖产生的大量鸡粪在过去很长时间也困扰着三浪村。过去鸡少又放山头养,对环境影响还不大,后来养殖规模上来了,每家鸡厂少则养六七千只,多则十多万只,且在村里实行圈养。鸡粪不断堆集,有些厂家干脆把鸡粪晒干了卖钱,给村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如何解决环保问题,把鸡粪变为宝贝?这是陈亚振2007年当选村委书记后一直思考的问题。陈亚振告诉记者,早在两年前,三浪村就计划上马利用鸡粪搞沼气发电的项目,“一只鸡一天产2两粪便,69家鸡厂约100万只种鸡,每天10吨鸡粪,可供两台发电机运作。项目用地120亩,计划投资7000万元,首期投入4500万元,产生的电量并入南方电网。这样既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又可以解决能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