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浪潮奔涌。湛江湾畔,全球首创漂浮式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巍然屹立,蓄势待发;深远海上,“湛农1号”“恒燚1号”“海威1号”“海威2号”等智能养殖平台星罗棋布,见证着这座海洋大市向海图强的铿锵步伐。
“湛江湾1号”。记者张锋锋 摄
202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职业技能大赛即将启幕,五大赛项、两百余名技能精英、六项配套活动,共同构筑起一个展示海洋产业实力、汇聚蓝色智慧的广阔平台。这场以“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为主题的大赛花落湛江,既是对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检验,也是展示湛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绝佳窗口。
耕海牧渔,全链条筑强产业根基
海,是湛江最深厚的家底,更是湛江发展的最大潜力。
2025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623.31亿元,同比增长6.0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41%。这意味着,海洋经济已成为湛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海洋经济是湛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与战略支撑,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蓝色引擎’。”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这份底气源于一连串的硬核数据:全国海洋经济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排名第19位、全省第3位;海洋渔业产量和产值连续30年居广东省首位;“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中国对虾之都”“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等美称不断“出圈”。
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 记者刘冀城 摄
从空中俯瞰,一幅“蓝色牧场”的宏伟蓝图正在湛江海域变为现实。随着湛江湾、雷州湾、流沙湾和遂溪草潭四大海洋牧场集聚区成型,1860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构筑起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市布设的HDPE深水网箱达3541个,占全省51%,桁架式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在全省占比分别达到28%、50%,充分奠定了湛江在全省海洋牧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过去在近岸养,现在往深远海去。”在流沙湾从业二十余年的“老水产”谢伯感慨道,“从木排竹排到深水网箱,从看天吃饭到智能管控,变化翻天覆地。”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指出:“科技创新是这场跨越的核心驱动力与关键突破口,没有科技赋能,海洋经济就难有质的飞跃。”南方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中心建立,推动研发海洋牧场环境监测系统,对台风、风暴潮等海洋大气灾害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成功研制30米长无人投料船,科学有效解决台风天投喂问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渔业面貌。
随着海洋牧场平台“恒燚1号”建成投产,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成功下水,蓝水海工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实现了多品类多型号养殖平台技术继续领跑全省。
镜头拉近,养殖水体里活跃的不仅有常见的金鲳鱼、军曹鱼、石斑鱼,还有特色鲜明的硇洲族大黄鱼、湛江红蚝、章红鱼等。继2024年成功繁育“中兴 2号”“橙黄1号”2个水产品新品种后,2025年我市又成功突破硇洲族大黄鱼本土化人工繁育技术,认定2家省级原种场,实现了海水鱼原种场的“零突破”。
截至目前,全市水产种苗场480家,拥有17家省级以上水产良(原)种场,数量占全省23.6%,其中国家级水产良种场2家,占全省33.3%。9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的审定,占广东省审定新品种的50%。
碧海蓝天下的“恒燚1号”海洋牧场养殖平台。 记者李忠 摄
湛江的水产品,不仅以优良品质“游”出了深海,更“游”向了世界餐桌。2024年全市渔业总产量达131.6万吨,较“十三五”增长8.3%;渔业产值294亿元,较“十三五”增长30%。海洋渔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千亿,生蚝、金鲳鱼、对虾优势品种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
在国联水产的智能化生产线上,一只只对虾经过自动分拣、加工、包装,迅速发往全球市场。全市现有水产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43家,国家涉渔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超100万吨。湛江水产品销售网点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已成为国际对虾交易中心,“买全球、卖全球”格局初步形成。
通过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与品牌化营销,我市成功打破传统“原料输出”模式,金鲳鱼、对虾等主导产品不仅加工转化率大幅度提升,而且带动整条产业链产值攀升,目前金鲳鱼全产业链总产值可达100亿元,带动就业人口近100万人。
在产业升级的有力驱动下,我市现代水产品流通与品牌体系建设也在加快。目前,建成全联集采冷链物流园(一期)、中国蚝都产业融合示范区项目(一期),加快推进吴川和遂溪预制菜产业园等加工集散类项目,逐步形成以遂溪、霞山、吴川为辐射中心的水产品加工集散地。成功打造45个水产品牌入选“湛品”,5个水产品成功入选“广东鲜品”。“湛江蚝”入选2025年广东高品质地理标志,“湛江对虾”成功入围全国农产品精品培育品牌。
“海威2号”海上养殖平台,肥硕金鲳鱼活蹦乱跳,现场一派忙碌捕捞景象。 记者张锋锋 摄
人才活水,激荡经济发展创新浪潮
从耕海牧渔的湛江,到千里之外的餐桌,北京市民孙先生家中那盘热气腾腾的“黄油蟹”,正是这场蓝色产业变革的生动见证。那只体内脂类物质渗透全身、蟹身泛着透亮橙黄的“蟹中爱马仕”,如今已不再是千中选一的稀罕物——在湛江湾实验室科研团队的技术突破下,这一昔日的“天赐之物”实现了近70%转化率的量产,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寻常百姓的餐桌。
“湛江市作为海洋大市,始终将海洋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湛江市技能人才(含海洋产业相关领域技能人才)总数119.23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36%,其中高技能人才总数45.74万人,占技能人才比例38.36%。
如果说产业是骨架,那么人才政策就是滋养这片蓝色热土的血脉。湛江以“真金白银”打造人才强磁场,《湛江市新时代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对人才引进、培养、创业等进行全周期扶持。对新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最高可获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生活补贴;技能大师享受最高50万元工作室经费资助;新引进博士、博士后在省资助基础上可另获最高15万元生活补贴……“含金量”十足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让湛江成为海洋人才创新创业的热门之选。
“吸引和培养的人才覆盖水产养殖、海洋工程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信息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引才、留才的同时,湛江也在人才培养上下足功夫,通过政校企研深度融合,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湛江湾实验室。 记者殷翊展 摄
2025年3月,湛江湾实验室与湛江市技师学院携手开展“技能+科研”合作,共同围绕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开展深度合作,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高地。长期以来,各技工院校也紧密结合“四绿一蓝”产业布局,大力推进“订单培养”“冠名班”等校企合作模式,为海洋产业精准输送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的成效,最终要在实践中检验。以赛促才,是湛江锻造海洋领域“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湛江不仅选拔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更推动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即将举办的202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职业技能大赛设置的五个赛项,与湛江优势产业高度契合,将为湛江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从实验室里的科研专家,到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从深远海养殖平台的运维工程师,到海洋装备制造的高级技工,各类人才正在各自领域大显身手,共同构筑起支撑湛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矩阵”,激荡着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浪潮。
“湛农1号”第二组网箱模块顺利下水。 记者刘冀城 摄
赛产融合,共绘蓝色发展新篇
当坚实的产业基础与澎湃的人才动能在这座海滨之城交汇,一幅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湛江港,桥吊起落,货轮穿梭。2025年上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6亿吨,稳居全省第三。依托湛江港不断提升的现代化集疏运能力,湛江市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面向东盟的“桥头堡”。
湛江在深耕蓝色经济的过程中,坚持“硬实力”与“软魅力”并举,构建了多元化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廉江核电等重大项目渐次铺开,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湛江临港经济区等重点产业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勾勒出现代化临港产业的壮阔图景。
尤为亮眼的是,湛江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已集聚规上企业50家,引进世界500强企业4家、上市公司3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形成了以钢铁、化工、能源为核心,辐射电子信息、新材料、航运物流等领域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全市临港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养殖平台控制系统维护技术项目备赛,选手们在调试设备。 记者欧阳泽 摄
与此同时,海洋旅游业展现出蓬勃生机。通过系统规划建设“五岛一湾”滨海户外运动目的地,成功举办水上运动嘉年华等品牌活动,“鲜美”美食及特色文旅业态让湛江的旅游吸引力持续增强。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1462.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7.63亿元,同比增长23.5%,“鲜美湛江”的城市魅力持续提升。
正是一个个扎实成果,汇聚成了湛江承办大赛的十足底气,更凝聚起其借势腾飞、向更深蓝领域扬帆远航的雄心。“此次全省大赛在湛江举办,是对我们海洋产业基础的认可,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借赛兴产、以赛赋能的重大机遇。”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大赛赛项涵盖水产养殖、海洋装备焊接、油气装备维修等全产业链关键领域,与湛江海洋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能直接推动赛事技术标准与产业实际需求对接,助力补链强链。
海洋装备焊接技术项目的备赛现场,选手们在紧张备赛。 记者欧阳泽 摄
面朝蔚蓝,心向远方。当技能的号角吹响,当创新的浪潮奔涌,湛江这座拥有全省最长海岸线的城市,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乘风破浪的勇气,在“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征程上,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