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题:凉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抗衡的优势。有人甚至大胆预言:有朝一日凉茶将成中国“可乐”。然而看到外地品牌的凉茶在湛江在唱起主角,本地凉茶小打小闹:店面简陋、品种单一、品牌意识淡薄。如何使本地凉茶品牌发展起来,想应是业内须深思的问题。
“凉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也是要学习继承的。”劳伯双手麻利地在一个大大的凉茶罐里盛满了两杯加味凉茶。简朴的铺面没有经过任何装修,铺面的所有摆设告诉顾客,这是一家古老的凉茶铺。
劳伯的凉茶铺在霞山工农路,20多年来,劳伯一直守着自家的凉茶铺。然而,由他家的祖传秘方熬制的凉茶也像湛江大大小小的凉茶一样,多为“自娱自乐”,没有成为让湛江人脱口而出的品牌。
声音:“湛江没有什么凉茶品牌吧?”
湛江温热潮湿,有春天湿热、夏天炎热、秋天干燥、冬天燥热的特点,而凉茶作为一种中草药植物性饮料,一般会起到清热解毒、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等功效,还可治目赤头痛、头晕耳鸣、疔疮肿毒和高血压,夏天可以当清凉饮料饮用。所以,凉茶可谓是湛江人的“生命源于水,健康源于凉茶”。
来自四川的小杨曾在湛江念大学,6年前,她来湛江的第一天,就惊讶于大街小巷的凉茶档。“我们老家那边根本没有这玩意儿,我们也没有上火的说法的,不知道上火是怎么一回事!”
大学四年,她也乡随俗地喝起了凉茶。不过,现在回到四川读硕士研究生的她每每跟家乡的朋友谈起湛江人喝凉茶的习惯,她的朋友还是无法想象湛江人怎么会将喝那些黑乎乎的苦药当成家常便饭!
正逢下班下课时间,记者来到湛师北门一家凉茶档,档前有4、5个人在排队等着喝凉茶。只见卖凉茶的吕老伯问了顾客一些症状,叮嘱一下他们要忌吃哪些食物,便给他们调制了不同的凉茶。
“以前我是一名中医,卖凉茶也卖了十几二十年了,这些药草都是从各大药房买回来磨成粉,然后在卖的时候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调配成不同的凉茶,来喝的人也不少啊,基本上喝一两次就能解决问题。”吕老伯一边调制凉茶一边和记者说道。
与吕老伯的凉茶铺一样,本地凉茶铺喜欢在繁华、居民集中的地方选址,以赤坎来说,尤以老街居多,大街小巷人车流量都非常大,因此,凉茶铺遍布大街小巷,分布均匀,而且,像劳伯、吕老伯那样凉茶铺却不在少数,几乎每走十几分钟便会遇到一家凉茶铺或街边凉茶档。
但是,在我们所熟悉的凉茶中,真正属于湛江本土的凉茶只有“拾爹”和“龟老板”凉茶。
记者还走访了几位路过的学生。一位叫小娣的女生说:“我知道的品牌凉茶有王老吉、不二碗、下火王什么的,不过印象中,湛江没有什么品牌凉茶吧?”
过招:“过江龙”这样打败本土凉茶
现实是这样的:随着外地品牌凉茶的大举进驻,随着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群体开始将目光转向外地凉茶品牌。那么,“过江龙”凭什么招数打败本土凉茶?
记者走访发现,外地品牌的凉茶铺大多装修漂亮,店内可供顾客选择的凉茶品种多样。
另外,外地品牌会在店内为凉茶冠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有系统的介绍,这对其凉茶又起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
相比之下,本地凉茶则多为自产自销,现煮现卖,没有过多的宣传,靠的是“回头客”和顾客对其产品的信任,所以,外地凉茶对本地凉茶有不小的冲击。
不少市民反映,目前老凉茶铺里出售的一些本地凉茶品种较为单一,而且大多标示为“清热解毒”,顾客来到凉茶铺,店主只简单询问了顾客身体哪里不适之后,便会倒出一杯凉茶递给顾客;如果顾客病征较为严重的,则往凉茶里添加一些药粉。但哪些人适合饮用凉茶,哪些人不适宜服用凉茶,仅仅几种单一的凉茶是否真的对治疗多种病症起到作用,则没有更加明确的消费指导。
而外地凉茶在这方面则会对凉茶进行分门别类,一种凉茶针对一种病症,较容易赢得消费者信赖。
一位经营本地凉茶铺的老板提及其小店生意营业额时,连连摇摇头:“赚得少,勉强够两餐!”他说,小店一天的生意额只有100多元,但是眼下凉茶店越开越多,生意已被分了大部分,加上自己的小店铺租、凉茶成本、支付给帮工的工钱等都花费不少,所以一个月下来也没赚多少钱。
吕老伯说,本地凉茶多为薄利多销,想过要将凉茶做成品牌的人应该不多。
支招>>> 凉茶也怕巷子深
本土凉茶为何难成气候?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与湛江凉茶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和品牌理念还较为保守有关,“酒香也怕巷子深”,凉茶也需要宣传,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始终要靠消费导向。王老吉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与广东的气候、饮食都有关。而店面装修简陋、品种单一、消费指导不够详细这些因素又让本地产品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速度。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信任度也是本地产品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要让消费对本地凉茶重新建立信任关系和发展长期消费习惯,凉茶经营者就不能忽略了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凉茶文化,正如劳伯所强调的,凉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杯液体,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