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某羽绒公司的羽绒被服生产车间,工人正忙碌着。记者林明聪 摄
上个月底,由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和吴川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17届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羽绒行业交流恳谈会,在湛江举行,来自三地羽绒行业的“大腕”们,聚首共商发展大计。17年来,中日两国及台湾地区羽绒行业每年都举行一次这样的交流恳谈会,去年的行业交流恳谈会在日本静冈热海举行,明年将移师台湾。作为“中国羽绒之乡”的吴川市,有能力举办这样高规格的行业交流恳谈会,印证了吴川羽绒行业在国际羽绒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事实上,吴川的羽绒业,是从一批批到处收购鹅毛鸭毛的“叮当佬”开始起步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叮当佬”将收购的羽绒等汇集回来,使不少“叮当佬”成为“羽绒大亨”的同时,也使吴川成为名副其实的羽绒集散地。
“啖得菜根,可为万事”。走过卑微岁月,吴川羽绒终成大器,而这个行业的神奇崛起,也给打拼中的人们带来了诸多思考和启迪。
缩影 从“叮当佬”到“羽绒大亨”
李观寿从事羽绒行业20多个年头,他的成长故事极具代表性,是羽绒大亨们的缩影,是两广第一个获得“中国羽绒行业突出贡献奖”称号的人,在吴川乃至国内羽绒行业中有较高的声望,现为吴川市富利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川羽绒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李观寿回首当年,坦言:“我是从骑摩托车到处收购鹅毛鸭毛起步的。那时每天早晨五时就得出发到各收购点,去迟了鸭、鹅毛就会被别人收去了。工厂起步时只有两台水洗机,10名工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规模。”
到1989年,吴川县土产公司开办羽绒厂,委派李观寿担任厂长。他克服技术不精、设备简陋和无市场、无经验等困难,到处去“挖才”,到处去寻原料和找销路市场。1990年,工厂在外贸公司的帮助下,接了一份订单,而且还是高达300万美元的出口大订单。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大订单,李观寿从别的工厂聘来一批技术娴熟的工人,又动员全体员工日夜加班,按时按质完成了这次出口任务。
正当企业经营出色时,亚洲刮起金融风暴,吴川又刮起供销社的股金风波,企业的流动资金全部被抽走去归还股金欠款,这使企业雪上加霜。面对这特大困难,李观寿积极采取对策,到湛江游说资金雄厚的紫荆集团,争取参股。结果愿望实现,羽绒厂获准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并改名为“湛江紫荆羽绒制品有限公司”,李观寿当了总经理。从此,企业有了足够资金,走出了困境。2003年受“非典”影响,国内许多省市拒绝广东物品进入,这样一来,产品运不出去,企业资金无法周转,再次陷入低谷。李观寿与班子研究对策,上门逐一与客户沟通,提出本企业的有效预防措施,打消了客户的顾虑,争回了订单,保证了正常运转,使企业当年销售额不但不减,反而比2002年增加1000多万元。
2006年10月李观寿离开股份制企业的紫荆羽绒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如今的富利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年产水洗羽绒2000-3000吨,产品远销欧、美、日、韩及东南亚等地区。现正另址布建面积达19000平方米、划分为五个区的新厂房。
启迪 让产品增值,让产业升级
吴川今日的羽绒大亨,大都曾经有过“叮当佬”的切身经历,辛酸的行走和累积的“生意经”,成为他们壮大自己产业的源动力;而年轻一代的羽绒精英,他们的父辈更往往就是这个行业的“老行尊”。
吴川地处南海之滨,多条江河横穿,是养鸭养鹅的宝地。史料记载,在民国时期,吴川就有人挑着担,边“叮叮当当”敲着小铜锣,边吆喝着“鸭毛鹅毛换糖胶”,走村串巷收鸭毛鹅毛等废品。这也是“叮当佬”的来由。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吴川人纷纷外出闯天下,其中不少人在外地干起“捡破烂”。1980年,吴川收购羽毛量达41吨,比当时回收的废铜破铁的总重量还大。到1990年,吴川的废品个体收购户已达300多家,而参与废品收购活动的有3万至5万人。据悉,除了西藏和台湾之外,在全国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几乎都可以找到吴川“叮当佬”。特别是两广、江西、湖南等盛产灰鸭白鸭的地方,羽毛原毛都源源不断地运回到吴川来。
对于吴川羽绒产业的崛起,李观寿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认为诚信、质量、创新几个方面特别重要。
做羽绒行业要有很强的市场敏感触角,羽绒的价格波动很大。禽流感期间,一周内羽绒价格就下降了20%,一个月后又上升了90%,那种过山车似的升降起落令人措手不及。李观寿是个自学成才的行家。管理者不懂行容易被人骗。李观寿坚持不做囤积等升值、伺机抛空的投机生意,他坚持进货出货都依照流水式按计划进行。正因为这样,在价钱相差百倍的情况下,李观寿的企业不被人骗,自己也不骗人,诚信成了他成功的关键。
李观寿说,吴川由“垃圾集散地”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羽绒原毛集散地、产品水洗羽绒占全国羽绒市场半壁江山的发展历程,走的是产品增值、产业升级的路子。否则,自己辛苦收来的鹅原毛最多只能卖几十元一公斤。而事实上他现在卖到了500多元每公斤。鹅原毛经科学技术加工后,产品增值空间大,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企业才有发展前途。有李观寿这样想法的老板,在吴川还有很多,很多。
经验 “四轮驱动”成就中国羽绒之乡
最挑剔的日本客商也无法吹毛求疵
吴川到底以什么赢得“中国羽绒之乡”的荣誉呢?对此,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姚小蔓在吴川考察时曾评价说:“吴川赢得该项荣誉是由于有‘四轮驱动’:首先是政府支持,吴川市委、市政府对羽绒行业非常重视,尽早成立了地方行业协会,建立羽绒工业园区,为羽绒行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并且积极参与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的各项活动,为该市羽绒行业招商引资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其次是资源优势,吴川市天然的养殖环境,形成了羽毛原料的产地和交易集散地;三是羽绒加工企业集中;最后是是羽绒工业已经成为了吴川市的支柱产业。”
吴川市委市政府从2001年开始,就划出土地作为“吴川羽绒工业园”,创造“洼地”效应,吸引了大批吴川外出老板回乡投资兴办羽绒企业,充分发挥了产业集群效应,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为了把羽绒产业做大做强,吴川市把一批小型分散、固定资产不足50万元的小企业、小作坊进行调整合并,使最小的羽绒企业固定资产超过200万元。合并后的羽绒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了约15%,生产效率提高约30%,产品质量合格率从过去的80%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市场占有率至少提高5个百分点。
同时,吴川市先后组团到俄罗斯、韩国、日本及台湾地区观摩考察,请国家羽绒行业协会的高级顾问、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前来进行培训讲学指导。通过学习与交流,吴川羽绒行业的技术装备、技术人员培训、员工技术操作水平,获得不断提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吴川市积极扶持企业创名牌。为了争创名牌,吴川羽绒投入经费从不足产值的0.1%提高到1%。经过多年努力,该行业已涌现出不少知名品牌。在广东鸿基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的大门口,就竖着两块大招牌——“羽绒加工技术开发中心”和“粤西羽绒信息服务中心”,中心通过聘请省高校的教授、高级工程师作为培训老师,向各大羽绒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授课,使他们狠抓品牌管理,打响了吴川羽绒产品的品牌。连被称为世界上最挑剔的日本客商,对他们的羽绒生产加工能力也无法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