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湛江湾1号”养殖平台正式交付暨公众开放日活动在湛江湾隆重举行。这艘由湛江湾实验室历时5年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以三大技术突破实现我国深远海养殖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湛江湾1号”总长154米、总宽44米,承载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可年产鮸鱼、金枪鱼等名贵鱼类2000吨,能实现多品种同步养殖。平台创新性突破三大技术瓶颈,首创“以船为体、以箱为芯”的半潜式超大开口船型,能抵御12级台风并通过动力定位自主避台,彻底打破传统网箱“靠天吃饭”的局限;搭载“光伏+风电+储能+柴油辅助”混合能源系统,配合智能能量管理算法,为全球深远海装备树立“零碳范本”;集成AI视觉识别、全链条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环境监测-精准投喂-病害预警”数字化管控,为“无人化养鱼”奠定基础。

“这是湛江践行‘向海图强’‘向海洋要食物’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湛江市副市长何嘉旻表示,湛江坐拥1556公里海岸线和全国最大红树林湿地,“湛江湾1号”的交付不仅提供了渔业从“近海围养”到“深蓝牧场”的“湛江方案”,更将带动海洋工程、绿色能源、冷链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升级,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蓝色动能,推动“海上粮仓”集群化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直言,这一“国之重器”的交付意义非凡:“它填补了南海高端海洋装备的空白,标志着我国海洋开发从‘靠海吃海’迈向‘智海兴海’的历史性跨越,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深海新路径,更开启了万亿级‘深蓝牧场’新赛道,为我国从‘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转型提供了硬核支撑。”

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我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典范,“湛江湾1号”是政策赋能与产学研协同的生动写照。其“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模式,将进一步复制到海洋生物医药、水产种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器”激活海洋经济创新生态。

活动现场,中国船级社颁发入级证书,相关单位完成钥匙交付、保单签署及授信授牌,标志着平台全面具备运营条件。与会领导嘉宾分批登船参观,近距离感受“海上智慧渔场”的科技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