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葱葱的天然橡胶林像一条条绿色绸带,绵延在湛江大地上。湛江曾是仅次于海南的全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种植和生产基地。鲜为人知的是,湛江甚至粤西地区橡胶的起源地却在徐闻县城北乡一个名叫西埚的小村子里。
近日,记者驱车走进西埚村那块保留了90多年的橡胶园,探访粤西地区橡胶林的发源之地。
西埚村橡胶园。(资料图片)
1 归国华侨培育出粤西第一株橡胶苗
驾车下湛徐高速公路后沿207国道行驶不到5公里,左拐就进入了城北乡西埚村。在西埚村东郊,有一块古老的橡胶园。这块橡胶园就是湛江乃至粤西地区橡胶林的发源地,而这块橡胶园也与一个名叫林育仁的归国华侨的名字紧密地联在一起。林育仁80多岁高龄的儿子林立志,坐在门口的暖阳下向记者娓娓讲述了他父亲那段悠久而动听的育胶故事。
林育仁1899年出生于徐闻县城北乡西埚村。在牛背上长到11岁时,他才背上书包走进私塾,但由于家庭贫困15岁时被迫辍学回到了家里跟着父亲种田。1920年春,为了躲避战乱,年仅21岁的林育仁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逃离徐闻,从海安取道海南文昌的清澜港再登上开往马来西亚的帆船逃到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了谋生,他曾在饭店干过杂活,后在一位同乡的介绍下到西方人种植的橡胶园里当一名割胶工人。林育仁不仅吃苦耐劳,且天资聪颖。他在披星戴月割胶的同时,虚心学习并掌握了橡胶从育苗、种植、管理到割胶一整套技术。1921年冬天,林育仁带着妻子离开马来西亚返回到了故乡徐闻县西埚村。
林育仁从马来西亚返回时,偷偷把采集到的300多颗橡胶种子带了回来。为了培育那批种子,林育仁把村子西郊一块4亩地当成了试验田。经过努力,一年后林育仁终于在那块地里成功培育出了40棵橡胶苗。在林育仁的精心护理下,那40棵橡胶苗茁壮成长,到了1936年终于开花结籽并成功采出了令人振奋的第一滴胶汁。
培育和种植成功后,林育仁采下第一代母树种子,进行二次育苗又成功育出胶苗330棵。1940年,林育仁又成功培育出100棵胶苗,并花80个光洋在县城的郊区购买了两块耕地种植橡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位于城郊的两块橡胶园都因城区建设而被建筑物取代,但西埚村郊的那块4亩橡胶林,却保留了下来。西埚村郊那块橡胶园,后来成了我市乃至粤西地区橡胶的发源地,而从马来西亚归来的华侨林育仁,也因此成了广东地区橡胶种植第一人,开创了广东种植橡胶的先河,为我国橡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陈育站在爷爷种植的、有90多年树龄的橡胶树旁。
2 叶帅曾亲临西埚橡胶园
1950年,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帝国主义对我国严密封锁、禁运橡胶。1951年,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的橡胶封锁禁运,党中央做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基地”的战略决策。1951年8月,为大力发展天然橡胶种植业,叶剑英元帅带领林业、橡胶方面的一些专家,到高雷地区和海南岛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以便确定开发、种植方针。一天上午,叶帅在有关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徐闻县西埚村,见到林育仁的胶树时,无比兴奋地说:“这里有胶树存活,就说明不是禁区,粤西种胶大有可为”。叶帅随即向中央上报粤西种植橡胶的可行性及土埌、气候等情况。1951年8月31日政务院第100次会议作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把雷州半岛确定为橡胶种植基地。中央随后调兵遣将,组成庞大的垦殖大军,一个宏伟壮观的橡胶生产基地在共和国的南疆诞生了。
1951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南垦殖局宣告成立,叶剑英元帅亲自担任第一任局长。同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二师和一个独立团进驻雷州半岛。当时,这一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二师官兵、大专院校师生、归国华侨和农民、工人组成的开垦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雷州半岛拉开中国垦殖史上一场惊天动地的植胶大生产的帷幕,打响了创建我国第一个橡胶生产基地的战役。1951年12月6日成立华南垦殖局高雷垦殖分局,这就是今天湛江农垦的前身。
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二师于1952年8月开进徐闻县青桥乡坑仔墟,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农垦局徐闻垦殖所,下建26个农场,4个大型拖拉机站和3个大型的医疗所。当时徐闻全境超过1000平方公里都是密密的原始森林,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二师官兵、部分大专院校师生、归国华侨的人数简直就是沧海一粟!党中央紧接着发起号召,大量招收全国各地农民、工人志愿者及专业技术人员前来位于雷州半岛腹地的徐闻地垦荒种植,开辟大型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开辟大型橡胶生产基地,需要大量的橡胶种籽,而第一批橡胶种籽就采之林育仁的橡胶园。据史料记载和西埚村的群众反映,农垦局把林育仁的橡胶园确定为种籽采集基地后,派技术员进驻林育仁的橡胶园协助林育仁进行管理。技术员收集到种籽后,就送去基地培育成苗,然后移植到粤西各个垦区生根发芽……。林育仁橡胶园的种籽,不仅成了粤西地区橡胶的发源地,甚至被远送到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繁衍后代。
据史料记载,从1951年掀起大规模种植橡胶起至1955年底,华南垦区橡胶种植面积达77万多亩,共有1870多万株。1955年后受多次政治运动和市场价格的影响,湛江垦区橡胶的种植面积起起伏伏,到了1998年,很多农场的橡胶树已全部改种为水果、桉树等。湛江的天然橡胶生产步入的历史最惨淡的时期,可以说几乎到了濒死的地步。但1998年后,随着割胶制度的改变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种植橡胶又变成了有利要图的产业,到了2008年,全湛江垦区天然橡胶种植总面积恢复到33万多亩,在全国占举足轻重的地区。
林育仁的儿子林立志。(资料图片)
3 发源地的橡胶树仅存22棵
林育仁的儿子林立志今年已经80岁了,因身体欠佳而很少出门。林立志告诉记者,父亲林育仁种植在村郊的那块橡胶园,叶剑英元帅不仅来看过,宋庆龄副主席也来看过。林立志回忆,1951年11月,宋庆龄副主席在地方官员的陪同下来到父亲的橡胶园视察,并在橡胶园旁亲切接见了父亲,对父亲培育橡胶苗的贡献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因此,西埚村郊那4亩橡胶园,留下了叶剑英元帅和宋庆龄副主席珍贵的足迹,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
在西埚村郊培育出粤西第一批橡胶苗的林育仁,已经在1960年离开了人世,但他亲手种植的那块橡胶园,在经历过无数的风和雨后仍然保留到现在,且那些橡胶树愈加挺拔伟岸。但遗憾的是,那么珍贵的橡胶树目前只剩下了22棵。
记者在林育仁孙子林陈育的指引下走进了他爷爷亲手种植的那块橡胶园。留存下来的22棵橡胶树,已经长到10多米高成了“参天大树”。有的胶树树干,两个成人才能抱得住;有的胶树树干,中间不知何原被“掏空”留下一个大洞,大洞里有小孩玩耍的痕迹;有的胶树树干上,长满了大小不一的树瘤,见证着岁月的风风雨雨。尽管留存下来的22棵橡胶树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这块红土地上生长了90多年的它们,早已不再采胶而成了一段历史的见证。
林育仁的儿子林立志告诉记者,父亲林育仁种植的那块橡胶园,早期有上百棵橡胶树,但现在只剩下了22棵。而随着徐闻县城的新规划和不断扩大,那块橡胶园不久也许会被推掉变成水泥大道或被建筑物取代。但有人认为,做为我市甚至是粤西地区橡胶林的发源之地,且曾经留下叶剑英元帅和宋庆龄副主席足迹的橡胶园,其实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文物。我们应当把这块特殊的橡胶园连同园里目前仅存的22棵弥足珍贵的橡胶树好好地保护起来,让它成为我们湛江橡胶历史一块纪念和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