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貔貅造型粗犷豪迈。
2 舞貔貅来自一段传说
梅菉头村的舞貔貅又称“紫微降貔貅”,流传至今巳有千年历史,27代传人。白冠明告诉我们一个流传很久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林木繁茂、花果飘香的山上,突然出现了一只凶猛的貔貅,它张着血盆大口,疯狂地扑食鸟兽,一位上山砍柴的樵夫也被吞食了,附近的山民胆战心惊。土地神见状,欲救无力,便赶紧去告知正在修炼的神童紫微。紫微听后大怒,来到山上与貔貅大战起来,经过几番打斗,紫微假装被貔貅吞进肚里,紫微在貔貅的肚里揪心捣肺,貔貅无法招架,连忙求饶,紫微用锁链锁着貔貅的五脏后从貔貅的口中钻出,凶猛的貔貅伏地就擒,从此森林恢复原有的平静美好的生活。这就是“紫微降貔貅”的典故。
梅菉头村民的祖先由于逃避战火灾难,在晋代从中原迁徙到南粤。当时南粤沿海台风、海潮等自然灾害肆虐频繁,生存环境恶劣,当地群众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未能正确认识,因而对神灵产生敬畏。有一年春节,梅菉头村民的先人第一次举行舞貔貅活动,说也奇怪,那年台风骤减,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白冠明说,“一方面,先人认为是貔貅显灵,另一方面先人为了纪念紫微降服貔貅,为民造福的功德,编演了舞貔貅,以示对紫微的崇敬,并视之为驱邪引福的象征。每逢新春佳节或神誔,均表演舞貔貅,世代相传。”
3 貔貅上牌山别人学不来
梅菉头舞貔貅的一绝是“貔貅上牌山”(又名“貔貅叠罗汉”),舞貔貅也和舞狮一样,主要难度和看点是在“采青”这一环。民众把“利是”红包和生菜、生蒜等用红绳绑在竹竿上让貔貅采青,但有些主人家会把“青”吊得很高,喻意来年更上一层楼,于是,舞貔貅便创作出了“上牌山”,数十人用盾牌相托组成人塔的第一层后,十来人站在第一层的盾牌上组成人塔的第二层,依此方法,可以叠成三或四层的人塔。貔貅从人梯上到塔顶,在上面起舞、采青,舞动时,人塔随着锣鼓声慢慢移动、旋转。这一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的创新,大大增加了貔貅舞的空间感,使之奇、险、趣的特点更鲜明。
白冠明说,“上牌山”这一绝活是在八十年代创新的,开始时只有两层,后来发展到上世纪层。它的绝是最顶层托盾牌的师傅是用手托而是用肩,要把头缩在盾牌里面。“上牌山”曾被模仿,但这点别人学不来。
吴川市文化馆的许馆长说,梅菉头的舞貔貅,造型粗犷豪迈,形态生动 逼真,技艺高难精湛,表演程式套路丰富,群体气势恢宏,风格独特,是岭南貔貅舞类的拓展与升华,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代表性。这一民俗瑰宝在申报非遗项目时得到了梅菉头村委和民间艺术分会的大力支持,他希望项目能得到有力保护和大力弘扬,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据了解,梅菉头舞貔貅自1987年赴广州参加演出后,陆续参加过海南椰子节、江门侨乡大巡游、中山菊花会、广东省旅游文化节等,还先后到过云南、北京等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走的是一条以艺养艺的路子。平时村中的师徒之间能互教互学,代代相传,村中的年轻人都很有热情,很团结,貔貅舞得到较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