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忠魂长存——麻斜罗侯王庙

2011-11-21 09:56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冯斐 李筠 李忠

 

当地人对罗侯王庙有深厚感情。

忠魂护佑一方水土

在麻斜渡口,面对着碧波袅袅的海面,罗侯王庙静静地伫立着,背倚着厚重的历史,面向的是开阔的未来。漫长的时光里,罗侯王庙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泽佑着一方的人民。罗侯王庙俗称大王公,是麻斜民众为恭祀历史英雄人物朝列大夫、化洲路总管宋朝名将罗郭佐一门五节和麻斜先烈张友明所建,清政府曾在麻斜渡口设置炮台镇守海港,后又有“炮台公庙”之称。该庙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距今己有600多年历史。

在罗侯王庙大门,深棕的木板上刻着一副对联“风送潮声平乐去,雨飘山色特呈来”,明朝翰林学士解缙在永乐五年(1407)路过侯王庙所题,描绘罗侯王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面向特呈岛而建,背靠平乐村而立,三面环海,烟波浩渺,极目无际。罗侯王庙自建成后,香客众多,为了方便往来,村民便捐资修建麻斜码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很多官员、名人墨客经过麻斜渡口拜祭罗侯王,留下墨宝,除了解缙的对联外,庙正门题额“侯王庙”三字是清道光年间名人所书,庙里现存古石碑三块。在罗侯王庙大门的右侧,可以看到“湛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在今年9月,省有关部门已经着手研究将侯王庙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目前已公示完毕,只待有关部门发文了!”麻斜街道办主任张元河告诉记者。

一门五烈名垂青史

在大殿正中,重重的帷幔之后,罗侯王的神像稳稳地端坐在正中,威武庄严,神情肃穆。与一般的民间的神庙不同,罗侯王庙祭祀的不是道教传说中的神祗,而是征剿海盗的名将罗郭佐。至此,罗侯王庙的意义远已经超过了宗教信仰,它蕴含着对历史的尊重与怀念,以及对生活积极的信念。

据当地人介绍,在元正年间,南海海域海盗盛行,活动猖獗,不但在海上为非作歹,还经常上岸抢劫杀人,沿海民众不堪其苦,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时任化洲路总管宋朝石城(今广东省廉江市)人罗郭佐和儿子四人,为了保民平安,率兵八万讨伐海寇,多次交战,于元至正二年(1342)在与海盗战斗中为国捐躯。元至正九年(1349)其幼子罗显士与先锋、麻斜人张友明在海上追剿海盗,至海南澄迈海域全歼盗寇,但不幸壮烈牺牲。后人感于罗郭佐父子和张友明惠福于民,保家卫国英勇壮烈牺牲的事迹,立庙恭祀,奉尊罗郭佐为罗侯王,这便是罗侯王庙的由来。至今在这片大地上,仍旧流传有不少罗侯王的传说,罗侯王一直活在当地百姓的心中,千百年来“罗侯王真灵!”成了祈福求安者的众口之碑。罗侯王庙的另一个称呼“大王公庙”,就是麻斜乡民对罗侯王的嘉敬之称。中国民间所奉敬的神,有不少是生前为国为民做过好事的人,在他们死后通过这样的方式被人们所感激、敬畏、怀念。

反抗强权无所畏惧

除此之外,当地人对罗侯王庙之所以怀有如此深刻的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大殿正门前檐的两侧有两处十分特别的雕塑,据当地的村民描述,这就是有名的 “番鬼佬托梁”,它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曲壮丽的史诗。在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法军侵占麻斜,农历五月初四,麻斜青壮年一千多人聚集侯王庙誓师抗法,将罗侯王庙作为战斗的指挥中心,经过艰苦的战斗,最后终于取得胜利,迫使法军撤出麻斜村庄,成功地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时至今日,当地的村民讲述起那一段故事依旧热血沸腾,一位村民指着雕塑上一个面目狰狞弯身曲背干活的男子,眉飞色舞地说:“这雕刻的就是番鬼佬,他们侵略我们,把我们当奴隶,但最后反而被我们战胜了,反倒成了我们的俘虏。”当地村民认为,这里才是“番鬼佬托梁”的最早诞生地。

123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百万英才汇南粤”粤西专场招聘会在广东海洋大学举办
  • 燃情绽放!广东工人艺术团送文艺首站走进湛江坡头
  • “五一”假期,霞山区将推出文旅嘉年华
  • 湛江文旅又“上新” 赤坎寸金新景亮相 
  • “湛将”杨富华夺得男子南棍金牌!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赛区)落幕
  • 市民读书购书热情“爆棚”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