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0年代初期建起至今,吴川覃巴镇农机厂还保持着牌号,40年来,工人们有的去了珠三角,有的已经离开人世。如今仅剩下6名从建厂就工作到现在的“元老”级人物——杨华春、杨中林、杨桂源、林亚添、刘绍兴、刘绍侦,他们年纪最大的76岁,最小也有65岁。他们很普通却不平凡,默默坚守着这份“家业”,只为当周边乡镇的农户遇上农机故障时,可以找到一个修理的地方。
12月7日,记者来到该农机厂时已接近中午,6名老工人仍然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会计林亚添全神注视着机床上滚动的元件;出纳杨华春在磨床上精心制作纺线机的轴承;技术员杨桂源戴着眼镜、埋头在制作模具的图纸上划线条;铁工杨中林拿着电焊笔,戴着防光面具烧焊条,还有刘绍兴、刘绍贞,二位头发花白的老“技术”在割铁机的方位忙个不停。现在厂里已经没有厂长了,65岁的出纳杨华春就是他们的“头”。
过去,农机厂还是在当地打出了名头。自创脚踏打禾机、插秧机,连动设置压砖机、打砂机、流水线机床,最让他们自豪的是,曾为当时的南海舰队供应过钻井机钻头零件。白天,登门下单的人几乎把门槛踏破,晚上,大伙连夜赶工的可能是两个月前的订单。
一眨眼,杨华春、杨中林、杨桂源、林亚添、刘绍兴、刘绍侦他们6人就把厂子守到了现在,人也从年轻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汉。虽然各自的孩子都已经长大能独立生活,三个月前社保金也补办好,但他们还是不愿意就此把“事业”丢开。
“还是像以往一样,早上7点大家就到了工厂,有什么任务做什么。”技术员杨桂源解释,“就是碰上乡亲邻里的农机坏了帮一下忙吧,赚不了几个钱。”
每年6—10月的农耕期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周边十几条自然村的农户还是习惯地把机器送来这里抢修,6个老人就加班加点赶工,经常连中午饭都赶不上吃。
“走到今天,我们已经是覃巴镇农机厂的最后一班岗了。也没特别的想法,我们就指望在有生之年,为乡亲多服务一会儿时间,为农业多贡献一点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