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近日,CCTV-4大型系列节目《远方的家•沿海行》摄制组来到吴川拍摄民间文化艺术,重点采访了吴川的飘色,以旅游的视角向海内外展示“吴川飘色”的独特风采。
飘色,利用力学的原理巧妙地将造型的支撑点隐藏于某个物体里面,在不容易被发现支撑点的情况下,由真人在空中表演几个小时,以“精”、“妙”、“巧”、“奇”而名闻天下,西方称之为“隐蔽艺术”, 是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艺术奇葩。
飘色的制作选题之意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张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良好心愿。在吴川,飘色创作、制作的能工巧匠过千人,其中能独当一面的师傅约百多人,老艺人传帮带,新人辈出,代代相传。
吴川飘色曾多次输出表演,于1992、1997年先后二次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004年9月吴川飘色造型赴京参加中国民间艺术品展览,荣获金奖; 2005年12月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康熙王朝》、《观音》获银奖;2006年参加“鼎龙杯”中国(吴川)飘色大赛获三个金奖;2006年6月30日应邀参加香港特区“回归祖国九周年大巡游”;2006年9月24日应邀参加北京第九届国际旅游文化节;2006年10月参加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表演赛《八仙过海》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十佳入围奖创新奖;2006、2008、2011年分别获湛江市文化艺术精品奖;2007年7月应邀参加香港特区“共成长、共理想、庆回归十周年”大巡游活动;2008年“吴川飘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8月吴川飘色参加“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获金、银奖各1个;2009年5月“吴川飘色”作为广东省唯一非遗项目代表被省文化厅选派到成都参加“第三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09年9月参加香港“六十华诞大巡游”活动;2010年6月参加香港主题为“庆祖国回归十三周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巡游。
相关链接:飘色起源
相传清朝期间许多粤剧艺人响应太平天国召令,纷纷起来反清,后来太平天国失败,满清政府下令禁演粤剧。艺人为了生计,在乡间迎神赛会时制作飘色游行,赚些钱来补贴家计,所以飘色亦称为“流动的戏剧”。后来人们在旦会中用来礼拜祈福。
吴川飘色始于黄坡沙岗,由民间艺人陈趣珩(生于清朝咸丰丙辰年)创作,于民国18年(1930年)正月初八沙岗年例,陈趣珩第一次为沙岗创制四板飘色游行,其中三板为单人造型:《观音坐莲》、《时迁偷鸡》、《海螺仙子》,另一板是武术双打《三岔口》。这一表演,轰动了本县及毗邻地区,慕名前来观赏者数以万计,皆赞不绝口。尔后,沙岗飘色被邀到各地表演。其后陈趣珩将飘色制作技艺传予其子陈寿全(1907——1986年)等人。梅录镇瓦窑村在日寇投降的第二年(1946年)的元宵节,请来了祖籍瓦窑村的陈寿全来制作几板飘色到梅录巡游,这是第一次飘色游梅录,哄动城乡。其后几年的元宵节均有飘色巡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