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深圳发生一桩惨剧,一名6岁男孩,被其父亲用皮带抽打得浑身淤青,后送医不治身亡。据了解,这仅是深圳媒体2012全年曝光7宗虐童案中其中一例。究竟是什么让这些父母如此暴虐丧失人性?又如何才能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日前,记者针对该问题展开采访,多名学生表示有被父母“教训”的经历;大部分家长也表示曾有打骂孩子的经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家长“每次打骂完孩子,便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法律人士指出:孩子也是公民,受法律保护,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家暴”有借口。
记者为此走访一些学生,他们表示有时会挨父母打骂。
在市二十九小读六年级的小江告诉记者,一次他和妈妈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妈妈想看连续剧《隋唐英雄传》,而他喜欢看动画片,他把遥控器抢到手里,把频道调到少儿节目。妈妈突然挥起手来,一巴掌打在他的屁股上,还说妈妈难得有时间看看电视,都不会体谅她,并说小孩子要尊重大人。看到这种情况,一旁的爸爸没有上前阻止,反而附和说:“别哭了,妈妈打你是疼你。”
“当时觉得很无助,我觉得妈妈如果要看连续剧,可以跟我商量,但不应该出手打我。其实她打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小江说。
老家在徐闻的另一名学生小立,目前在海大寸金学院就读大一。从小,父亲对他严厉有加,在他的眼中,父亲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他说:“读初三时,因为和同学打架。爸爸折断家门口那棵长得与我齐高的小树,当皮鞭来抽打我,直到打断树枝才罢休。那时我只想着离家出走,后来想想就算了。”
家长:有过打骂孩子的经历,事后感到很内疚
虎毒尚不食子,但“虎爸虎妈”同样也受多个家长推崇,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家长是否有出手打过孩子的经历,对“家暴”现象如何看待,孩子不乖时应如何教导呢?记者采访时发现,多位家长表示被孩子“惹火”的时候会出手,但每次打骂孩子过后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家住东园东村的邓女士,其孩子然然已读三年级。然然争强好胜,常常与同学发生口角。“有时我教训他时,还跟我顶嘴;有时,一件事都催了10遍,他还是听不进去。劳累了一天,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对孩子吼了起来。”邓女士说,其实也知道这种行为不对,每次打骂完孩子之后都感觉很内疚。
对于邓女士的行为,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他们表示深有同感。但他们的反应各有不同,有的表示理解,说孩子不打就不懂事;有的表示反对,质问为什么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孩子。
13日,在记者的带动下,网友在“湛江晚报成长沙龙”上展开对“家暴”的讨论。网友“垚垚”认为,在小孩能够听懂道理的时候可以打,时间5秒为极限。但打完或等他哭完后,要马上讲明道理(打和讲顺序切不可调转)。“教训孩子可以,关键在于你能够hold住事态发展,收拾残局。”
“垚垚”说:“打孩子,仅仅适用于男孩子,最好在8岁以后,打法只有一种:剥裤子,打屁股。但打小孩1年超过3次,就适得其反了,家长等于承认没有办法影响孩子了。”
身为幼儿园教师的网友“紫梦馨语”说:“应该说多数的家长都有打孩子的经历,包括我也一样。但很多时候换种方式可能比打更好。棍棒之下出孝子已不适合现代教育理念了。”
“我家小孩平时总喜欢拿玩具撒一客厅,你吼他、打他,要他玩完后收拾他偏不干。后来我打扫时告诉他,如果他自己不拾起来,我就清扫掉,结果他就乖乖收拾好了。”紫梦馨语说,“现在很少打孩子了,一般是跟他讲道理。因为越打越叛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越来越大,父母与孩子的冲突越来越多,大部分的冲突来自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标准来衡量孩子,而没有发现孩子的世界与大人有明显不同。”市民邓女士说,“其实我们都应换位思考,多体察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慢节奏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发火,否则会伤害孩子,而且让孩子学得像我们一样火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