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的纸扎花灯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艺术性在民间流传着。据了解,我市的花灯相传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纸扎花灯的习俗广泛存在于湛江的农村,每到元宵,处处赏灯,张灯结彩。特别是遂溪县,在改革开放后,经当地民间老艺人努力,花灯艺术重新焕发出光彩。

遂溪的“游鱼”花灯。图/记者张锋锋 记者协理陆华亮
走访花灯村
遂溪的花灯扎制技艺,历史久远。在春节期间,记者来到遂溪有名的花灯专业扎制村——遂城镇朗村进行实地采访,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朗村在遂城镇的东部与廉江市新华镇相邻,但它所扎制的花灯的销售范围是以遂城镇为半径的方圆几十公里。朗村所扎的花灯,是遂溪最常见的“沙灯”,是销量较大的品种。
农历正月的一个墟日,记者在遂城镇东墟附近,看到一大片如彩云般的花灯把广场衬托得美仑美奂。这是一个传统的花灯购销市场。当地人说,花灯扎制好后,村里的花灯艺人每年在正月初都会到各个墟镇卖灯,哪里逢墟就到哪里。大家把花灯摆在一起供人挑选,需点灯的主人家赏灯、评灯、议价,好不热闹。现在艺人们都用汽车或摩托车运送花灯,方便多了,不像以前用自行车的年代,天未亮就要从家里出发。现在花灯基本上都能卖完,花灯制作艺人会从墟日留意行情,生意好时会赶扎一些;如果买的人不多,就会适当地调整价格促销,一般都能卖完。当年扎制的花灯不会留到明年,如卖不完,会将花灯付之一炬,这是规矩。
记者走进扎灯艺人叶侯才师傅家里,仿佛走进一个工艺厂。家里几个房间就像是几个生产车间,几个人在忙碌着。其中一个房间摆满了已经完工的花灯,方形的花灯,一层一层整齐地摆放着,一眼望去五彩缤纷,煞是好看!记者大概数了一下,差不多有二百盏。叶师傅说,今年扎灯数量不算多,这些都是顾客订好的。往年扎灯数量更多,除了订好的外,余下的部分会拿到墟集上去卖。今年在村里众多的扎灯专业户中,他扎的灯数量不算多,算中等水平。由于对花灯质量的注重,他不单纯追求数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劳动力和投入时间的限制,能完成顾客订的数量已经不容易了。









